在威海火炬八街的VR体验馆里,五年级学生李俊明戴上设备后,瞬间“走进”了《七律·长征》的壮阔场景。“以前总觉得‘爬雪山过草地’是很遥远的故事,现在才懂,那些文字里的‘难’,是真的要用脚一步步量、用命一点点拼出来的。”李俊明感叹道。
这种真实可感的体验,正是威海市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从“记忆”走向“生活”、从“传统”变为“时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威海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部署要求,在传承中保护,在守正中创新,依托丰富海洋、红色、民俗等文化资源,先后创作面世600多部精品力作,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来威海游学研学、体验文化。
让“无形的”成为“有形的”
威海市实施“三千”工程,着力提升海洋文化、爱国文化、民俗文化的能见度和体验感。通过“千里海上观威海”工程,将18处湾区、11处海洋牧场、47处博物展馆串珠成链,打造3条海洋文化体验专线,开发60多项研学产品,展陈30余万件老物件,让海洋文化在观光体验中“活”起来。
“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建设统筹整合刘公岛、马石山等474处爱国文化遗迹,推出310余条教培研学线路,每年举办活动6000余场次,让爱国文化可感可触可参与。全国157所高校及港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户威海,每年超800万人次在此开展教育培训。
沿着1001公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123处民俗文化驿站和60多个文化村庄集群吸引游客打卡,成为文化民俗的体验者、分享者。来威游客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威海连续四年跻身国内旅游目的地TOP10。
让“记忆的”成为“生活的”
威海在系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上下功夫,丰富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全线保护明清海防遗存,全面保护9.5万间“海洋活化石”海草房,建立300多处乡村记忆馆、民间工艺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
该市大力推进文化社区、书院、街巷建设,发展基层文化队伍,年均举办非遗大集、公益培训等文化活动万余场次,让传统文化传承面向基层、热在基层。
围绕传统节日,威海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开洋谢洋节”等系列活动,并以“海外博主游威海”等方式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近年来威海入境游市场持续火爆,外国游客人数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
威海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新形式、新技术、新创意让历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实施威海手造工程,建成全链条体系,每年围绕10大系列原创开发非遗产品,“威海好品”入选山东省在日韩举办的“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推介会。
出台数字产业政策,建成刘公岛数字演艺剧场、歌尔XR数字体验空间等场馆,推出《定远壮歌》《东寻·成山赋》等数字文化产品。全国首批虚拟现实共性技术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威海。
实施传统文化创作计划,推出600多部精品力作,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入选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舞台剧《一代廉吏徐士林》展演场场爆满。纪录电影《大洋追鱼记》入选中国电影“走出去”项目,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展映,传播了中国海洋文化,实现了中国电影故事的世界表达。
威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威海将实施历史文脉肌理保护行动,推动历史建筑、革命遗址等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实施千里海疆文化秀带建设行动,做活“建筑可阅读”文章,打造“印象威海”文化漫步IP;实施文化出海行动,深化对外人文交流、文化贸易,助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记者:赵瑞雪 实习生:方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