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鲁南星火 和平之桥——一战华工历史的回望与传承

特稿 | 鲁南星火 和平之桥——一战华工历史的回望与传承

来源:大众新闻 2025-10-16 20: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文明出征:全球战火中的中国身影

一百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欧陆,战火波及全球十多亿人口。随着战事持续,协约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危机,遂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中国。时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提出“以工代兵”的策略,意图通过劳务输出打破外交困局,为战后争取国际话语权埋下伏笔。在这一背景下,14万华工告别故土,远赴烽火连天的欧洲战场,从事军需生产、物资运输、抢修道路、战地劳役等艰苦繁重的工作,有些人甚至直接参加了战斗,用自己的血汗甚至宝贵生命为一战胜利和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华工在法国瓦塞尔修筑工程

中国的一战外交及国际化努力是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中国的参战才使“欧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或“大战争”,中国对一战的反应及策略——包括“以工代兵”的重要决策在内——是中国积极主动走向国际化的开端。

百年风云变幻,那段曾被岁月尘封的一战华工史,如今正以鲜活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这是一段共有的历史和永恒的记忆,华工的贡献和作用应该被尊重。

“小人物”的“大历史”:山东一战华工

山东与一战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渊源:一战在亚洲的战场之一是在山东青岛,一战西线上的14万华工中有8万人来自山东,战后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上的重要议题。1916年后,法、英两国陆续在华开展招工。据《山东省志·大事记》记载,“1916年5月14日,法国在天津设立惠民公司,招募华工赴欧参战。此后相继在天津、青岛等地附设招工机构。俄、英两国也分别在哈尔滨、威海卫等地招募华工”;“1917年(民国6年)1月2日,英国在山东招募华工,年内招募4.5万人,分批运赴欧洲”。从1917年初到1918年初,由山东出发的华工达9.8万余人,这些华工主要来自山东、直隶、河南等省,其中山东籍华工约为8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部分华工回到国内,约3000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收到新的雇佣合同而留在法国,成为最早一批成规模留居法国的华侨。如华工张长松,1917年启程赴法,一战结束后与法国女子露易丝结婚,并定居法国,1983年获法国政府颁发“老军人”荣誉证书。

留法华工与法籍妻子合影

而回国后的华工多留居农村,或继续务农,或兴办教育,传播先进思想和理念。山东籍华工张雪岩,1916年被法国当局招募到欧洲战场当华工,因为学过英语,在工作之余担任翻译。一战结束后,张雪岩取得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来创办了《田家》杂志,并参与创设九三学社。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华工孙干,出国当华工前是一名教师,为了学习欧洲先进文化而加入华工军团。在法国工作之余,他积极考察法国的学校教育,写成了《欧战华工记》。回国后,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淄博市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华工马春苓出国前是一名小学教师,赴欧当华工是为了圆梦自己的“环游之志”。在做华工期间,他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游欧杂志》。回国后从事教学到七十岁,传播先进理念和科学思想。

华工孙干

华工马春苓

欧战华工从最初的苦力劳作,到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再到政治意识觉醒,不仅在归国后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新技术,更是成为了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和使者。

作为8万华工的故乡,山东大地始终铭刻着这份深沉的历史记忆,持续推动相关历史挖掘与传播工作。2018年9月,时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孙建功率山东友好代表团访问英法,出席巴黎“和平论坛”和一战华工雕像揭幕仪式。这是第一尊在巴黎街头竖立的有关中国人的主题雕像,不仅对中法友好意义重大,同样对我们如何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提供了成功案例。

山河故土与远征足迹:枣庄的华工记忆

据现有资料及不完全统计,山东鲁南地区约有华工近万人,枣庄地区(原滕县、峄县)亦有许多华工远赴欧洲,参与这段跨越重洋的历史征程。《枣庄市志(1840—1985)·大事记》18年,滕县很多华工参加协约国战争勤务,其中官桥境内的孙岱志、邓培信,小坞村的段正彝等被征往法国。段正彝于1932年回滕”。《滕县志·大事记》记载“1918年(民国7年),协约国在华招募工人(称华工),参加战争勤务。滕县许多人被运往法国”;《滕县志·侨务外事》记载“1919年,西欧一些国家来滕县招收华工,去欧人数不详。《峄城区志(1840—1990)·侨务》记载“1910年前后,法国人在峄县招集一部分青年到南京法国人办的工厂做工。一年后,这些青工被运往法国做工。1917年部分人员回国,部分在法国定居(人数不详)”。另据多部文献记载,1923年山东临城劫车案中,亦有一战后从法国归国的华工参与其中。他们是枣庄与一战历史相连的重要见证,体现了这片土地在国家命运关头所承担的责任与勇气。

怀揣着对历史的尊重、对华工的缅怀、对和平的守护、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向往,枣庄市委外办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寻访之旅”。我们先后到档案、史志、工会、文旅等部门以及枣矿集团等企业查找资料、了解情况,并赴山东华侨会馆、潍坊一战华工纪念馆、潍坊坊子区博物馆、威海华工纪念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同相关文史专家深度交流,带回宝贵史料与丰富宣传经验,更将目光投向枣庄本土深处,展开了一场饱含温情的“田野寻踪”。依据相关的零星线索,我们深入滕州大坞镇、官桥镇、西岗镇等地,拜访邓培信、段正彝、袁德明等多位华工的后人,在他们沉默的勋章与口耳相传的记忆片段中,记录下这些平凡却坚韧的个体命运,希望以这些小切口、真故事、深情感,展现枣庄华工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牺牲。

邓培信——两度出征的勇士 在滕州市官桥镇东郑庄村,我们见到了邓培信的儿子91岁的邓连胜先生。尽管岁月模糊了许多细节,但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依然清晰。

邓培信之子邓连胜

根据史志记载,邓培信1918年前往法国参与战争勤务工作。战争结束后,他如同大多数华工一样,选择回到故乡,娶妻生子,重拾锄头,想过上平静的务农生活。

然而,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1938年,抗日的烽火烧遍华夏大地,当家乡的宁静被敌机的轰鸣打破,当同胞的哀嚎传入耳中,这位曾在异国战场经历过生死的华工,又一次挺身而出,毅然入伍。“他后来跟着部队去了上海、江西……期间来过一次信,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邓连胜的声音带着一丝悠远的思念。邓培信的一生,仿佛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一战的欧洲战场到二战的中国疆土,他两次为家国大义踏上征途,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最终将生命融入了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

如今,他的三个儿子、六个孙子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将他那份坚韧、勇敢的血脉,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中,让这份家国担当,代代相传。

段正彝——三渡重洋的教书先生

在大坞镇小坞村,我们见到了段正彝的曾孙段本祥。谈起曾祖父段正彝,他的语气中充满敬意与自豪。“我曾祖父上过私塾,原是村里的教书先生,是当时少有的文化人。”令人动容的是,这位本可以安守乡塾的知识分子,却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先后三次远渡重洋,奔赴法国参与铁路修筑与后方劳务。第一次在民国初年,最后一次归来已是1932年。

从书声琅琅的乡塾到机器轰鸣的异国工地,段正彝用知识的清醒与体力的坚韧,在华工群体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奋斗路。他不仅是家族的“顶梁柱”,更是那个年代里知识分子与劳动者双重身份的鲜活缩影。

段家的风骨一脉相承,段正彝的弟弟后来追随吉洪昌的部队,投身抗日烽火,将家族的担当从支撑小家延伸到守护大国。时光流转,段家在小坞村开枝散叶,那份勤勉与担当也代代相传。段本祥已是小坞村委会副主任,分管卫生、民政工作的他,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走村入户时总带着祖辈般的热忱,用服务乡梓的实际行动续写着段家与故土的深厚联结。

段正彝孙子段修品(右)和曾孙段本祥(左)

段家后代中,有人奔赴城市务工开拓眼界,有人扎根乡土助力乡村振兴,无论身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都带着段正彝传下的家风,以勤勉为笔,以坚韧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家族的奋斗故事。

袁德明——一枚勋章见证的岁月

在滕州市大坞镇袁北村,藏着一段关于华工袁德明的往事。这段往事,因其曾孙女婿王昌奎的讲述,得以从时光深处缓缓走出,而串联起这段历史的,是一枚被袁家世代珍藏的华工勋章。

袁德明的华工勋章

“太爷爷袁德明在法国待了三四年,平安回国后,一直珍藏着这枚勋章。”每当王昌奎提起这枚勋章,语气中总带着对先辈的敬重。在一战欧洲战场的岁月里,袁德明和无数华工一样,在异国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当他带着这枚勋章踏上归途,也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华工史,悄悄带回了袁北村的寻常院落。

袁德明回国后的生活细节,已如风中尘埃般难以追寻,或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岁月,或许是守着家人、细数流年的平淡日常,但这枚勋章却成了最坚实的物证,默默诉说着他曾为世界和平、为家国安宁所付出的努力。它不仅是袁德明个人的荣誉印记,更象征着无数普通中国人在世界大战舞台上的身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最朴素的坚守,书写了属于中国人的担当。

如今,这份记忆与担当,在袁家后人身上得到了延续。曾孙袁丕海任蒋庄煤矿生产技术党支部书记,用矿工的坚守与付出,传承来自祖辈的力量;曾孙袁丕会站在滕州一中的讲台上,将知识与家国情怀传递给一届又一届学生;曾孙女婿王昌奎则扎根乡村,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为家乡的发展奔波忙碌,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幸福。他们守护的,早已不只是一枚勋章,更是那份沉甸甸的家国记忆。

此外,我们还拜访了满朋年、李成义、赵其汉、宗元修等10余名一战华工后人,据他们回忆,祖辈们当年战争结束回国后,大都再次拿起久违的锄头、犁耙,他们把在欧洲战场学会的隐忍与坚持,都融进了对土地的守护里。春种秋收间,昔日的战火记忆渐渐淡去,唯有对家园的热爱愈发浓烈。这些归田的华工,用最朴实的劳作,诠释着中国人对土地的赤诚,也让乡土间的烟火气,多了一份历经战火洗礼的厚重与温暖。

从历史走向未来:华工记忆的外事价值与当代启示

历史的回响,往往在岁月沉淀后愈发清晰。华工们当初为谋生远赴重洋,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秩序构建的民间先驱。他们用双手和汗水乃至生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为一战的提早结束和战后重建作出了贡献,为中西方交往播撒下了友谊的种子。留在当地的华工作为较早一批华侨,参与战后重建并融入欧洲社会,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方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是中国早期融入国际社会的民间使者,更是中华民族追求平等、谋求国际认同的生动缩影,为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国际社会,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天性乐观的华工,该胶片珍藏于山东华侨会馆

中国能够在战后跻身巴黎和会,是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外交成功的例证,实现了其在战争伊始即要参与和会的目标。在和会上,中国代表敢于并精于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设,力图让战后新世界秩序有中国的烙印,留下了中国人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大外交胜利。凡此种种,不仅让国际社会听见了中国的呐喊,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成熟外交的风范。而所有这些成就和建树,都是与一战期间华工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分不开的。

在一战百年之际,欧洲国家政要也对华工的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通过推特向一战华工致敬:“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来到法国,支持我们的抗战。很多人留在法国了,在这苦难的时刻,他们是我们的兄弟。”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在给华侨华人社团的回信中充分肯定华工贡献:“在纪念一战结束百年之际,我们应该提高对他们作出的非凡贡献的认识。”比利时波普林格市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表示,“一战华工们是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告慰一战华工的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早已告别了任人欺辱、饱受磨难的历史,综合国力跃居全球前列,无论是“嫦娥”探月、“蛟龙”深潜的科技突破,还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民生答卷,亦或是在国际舞台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都在证明他们当年用肩膀扛起的家国希望,如今已成长为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力量,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枣庄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今正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在岁月的洗礼中焕发新生。

每一段历史都蕴含着走向未来的力量,步入新时代,我们将以挖掘和传承华工历史为契机,系统梳理这段连接本土与世界的珍贵记忆,将这段“沉默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外事资源”,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等方式,让华工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枣庄与世界的桥梁,继续在新时代的外交舞台上传递和平理念、促进文明互鉴,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源自鲁南大地的历史温度与现实力量。

( 枣庄市委外办)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