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樱桃番茄,外表晶莹剔透,咬一口清甜可口。它们每天享受着充足阳光,喝的是精准调配的营养液,授粉全靠熊蜂,绝对无公害。”9月17日,在利津县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员工邢立红一边捧着刚采摘的番茄,一边向记者介绍,脸上满是自豪。
走进大棚,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7万株樱桃番茄植株如绿色瀑布般从5米高的钢架上倾泻而下,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果香。
利津县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
更特别的是,这里每一株番茄都有专属“数字档案”,从生长到成熟,全程处于恒温环境中,水肥供给精准可控,这一切,都离不开示范园的“核心黑科技”——全国首个完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制冷的温室设施。
“传统温室靠天然气锅炉供暖,不仅能耗高,还会产生碳排放。我们这个项目不一样,靠的是120米深的浅层地热。”示范园总经理邹智文指着大棚旁的地源热泵设备解释道。
冬季,系统从地下抽取热量为大棚供暖,让室内保持适宜作物生长的温度;夏季,又将大棚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实现自然降温。这套系统搭配71000多平方米的荷兰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相比传统天然气锅炉温室,节能降耗达50%,真正实现了“低碳种植”。
示范园是全国首个完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制冷的温室设施。
而在利津县发展智慧农业,并非易事。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10‰以上的重度盐碱地曾让传统种植业“望而却步”。为破解这一难题,利津县另辟蹊径,用岩棉基质取代土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从源头避免土壤重金属污染;再加上熊蜂授粉、滴箭灌溉等技术,最终实现“零重金属、零农残、零激素”的洁净生产。
在大棚的控制中心,“浩丰智慧大脑”正实时运转: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温、光、水、气、肥等各项数据,240多个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时刻监测大棚内的环境变化;230多件控制器则根据数据指令,自动调节水肥供给、温度湿度。
“以前种番茄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邹智文说,这套智能管理模式让种植效率大幅提升——相比传统大田种植,节水节肥逾95%;培育的“一颗大”樱桃番茄,番茄红素含量达4mg/100g,是普通大粉番茄的2倍,抗坏血酸(维生素C)含量10.3mg/100g,比普通大粉番茄提高28%;次果率也从普通温室的20%降低至5%。
示范园总经理邹智文介绍公司生产的深加工产品。
据利津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尚玉红介绍,项目自去年11月项目运营以来,这片科技赋能的温室大棚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截至今年8月底,整个基地产量达1600吨,平均每公斤售价15 元,产品一上市就成了高端生鲜市场的“香饽饽”。这不仅让消费者吃到了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为当地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在重度盐碱地上,靠科技种出“致富果”,让“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立体开发思路落地生根。
如今,在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绿色低碳的种植模式正不断释放活力。一串串鲜红的樱桃番茄,不仅承载着农户的增收希望,更见证着东营利津用科技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这里还将结出更多“科技果”,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张超 王静 胥真真 盖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