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以“海上发射”为亮点,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全省在这一领域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目前,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制造配套,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施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已初步形成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9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在烟台海阳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商业航天产业链记者见面会。东方航天港集团、济钢集团、东方空间、青岛上合航天四家企业分享了他们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情况。
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华介绍,东方航天港正在打造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培育我国首个以“海上航天发射”为特色,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主营业务包括海上发射服务、卫星数据服务、航天文化旅游、园区运营、股权投资等。
经过5年发展,东方航天港招引了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在3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
“我们已经成立了专业化的海上发射队伍,独立掌握了全系统全流程的发射技术,已经实现近岸一周两次,远海两周一次的发射频率。”张华说,公司力争年内实现液体火箭海上的全国首飞。
济钢集团作为产业链中的制造主力,从配套生产零件、部件入手,从为头部商业航天企业承制零件、部件开始进入航空航天产品市场,已成为山东省航空航天骨干企业、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
“我们目前具备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产能,布局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台。还有卫星上很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卫星行波管,已经装在了卫星上。”济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仕君说。
东方空间则把自己比作“太空快递公司”——自己造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
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介绍,随着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火箭发射的需求大幅增长,而现有发射能力仍显不足,这正是民营航天企业的机会。
东方空间研制的首型火箭“引力一号”经过3年的高效研制,于2024年1月11日从东方航天港登船,在烟台海阳海上首飞成功。首飞后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现役最大的民商火箭。
“‘引力一号’”将现在主流火箭的单位重量的运载成本下降了30%到40%,火箭的模块更加标准化,利于批量制造,让造火箭就像搭积木一样。”彭昊旻说。
在卫星应用服务领域,青岛上合航天建设并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通过在距离地面约600km的轨道部署72颗卫星,将聚焦智能网联、海洋渔业、工程机械、低空出行、应急通信、交通物流、公共设施、能源、水利、农林及畜牧业等场景,提供全球商用低轨卫星通信服务。
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晟介绍,上合航天在青岛规划布局全球卫星星座业务总部、星座测运控中心、智慧物流和智慧海洋应用基地、AI数据运营中心等服务体系,面向全球提供卫星物联通信与数据应用服务,推动中国航天技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省培育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到300家,形成5个以上优势突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雁阵形集群。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赵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