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线服务解决民生诉求已经成为中国加强基层治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在山东青岛,每天早上八点,《行风在线》的热线电话铃声如约响起,市民的诉求、政府的回应、媒体的见证,在电波中交织成一场持续二十一年的“城市对话”。
自2004年开播以来,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行风在线》栏目已累计播出4200余期,3636人次政府部门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受理群众诉求超10.2万件,满意率高达96%。这座“空中连心桥”,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生动实践。
政民共治的基石
“一直没办下的房产证,反映给上线的市长,一周就拿下来了”“申请四五年的宅基地,区长当场承诺一个月审批”……许多市民的感慨,折射出《行风在线》的核心价值——让群众与政府“坐在一条板凳上”解决问题。
作为一档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的舆论监督栏目,《行风在线》以“政务服务的窗口、政民互动的桥梁、政府施政的帮手”为工作宗旨,由人民群众“出题”,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答题”,人大、政协、纪委、专家、媒体协同监督。多元主体在这种有效分工、各归其位的背景下,创造了舆论监督参与协商治理的新价值。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服务理念在节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市民反映“门牌缺失致出行难”,青岛随即启动电子门牌换装,扫码即可导航。当巡游出租车司机呼吁确权手续“一次办好”,市行政审批局联动5部门推出“一站式服务”。
这些案例生动彰显了政民通过栏目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有益实践。市南区人民政府多年参与栏目与辖区居民互动,并以此审视自身工作是否真正契合群众需求,在制定第二年工作决策时,会把在栏目中收到的群众意见作为重要考量。
为民服务的温度
“事要解决”是栏目与上线部门共同展现出的行动和态度,栏目组持续以“四力”深挖病灶,推动政府刀刃向内对工作进行整改。
经过记者的调查报道,青岛西海岸新区星韵城500户居民饱受临水临电之苦的问题被摆在桌面上,副区长了解情况后带队进驻工地,倒排工期督办;崂山区小麦岛公厕因管网破损限时供水,游客体验大打折扣,记者的体验式报道,让崂山区下定决心尽早更换管网,并升级基础配套,小麦岛如今已变身游客聚集的网红打卡地。平度市华林国际公馆业主三年未拿到的房产证,经市长现场调度,各部门向前一步,协同办理,业主们两个月后便如愿实现安居梦。
亲历者说,栏目受理的问题后并不是简单转办,而是全程追踪、闭环落实。即便有些问题暂难解决,政府也会坦诚说明原委,做到让群众心中有数。这种“事事有回响”的诚意,让政民之间的信任日益坚实。
更可贵的是,栏目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升级”。市民秦先生提出“取暖补贴能否提前发放”,一周后全市87万企业退休人员领到总计15亿元补贴。这不仅仅是一个诉求的快速响应,更是政府基于民声反馈,主动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时效的制度性进步。栏目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群众诉求的解决路径,也折射出城市治理体系自我完善的决心与行动。
协同治理的合力
“独奏”变“合唱”,是《行风在线》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栏目与青岛市12345·青诉即办平台“双线联动”,共享大数据并推出“指数发布”,为更加精准解决好民生问题提供“风向标”,也为上线部门提供问题预警,推动“未诉先办”,实现“热线接单精准预警、媒体监督攻坚破局”的协同效应。
莱西市北庄村,因自来水管道老化严重,管道长期存在漏点、跑水量大等问题,群众吃水诉求难以彻底解决。12345•青诉即办平台先后接到 46位村民打来的电话寻求帮助。事关基本民生保障问题,热线与栏目组共同建立督办台账,持续跟进追踪,推动有关部门压实责任,20天时间抢抓工期,完成了286户管道改造,让吃水问题迎刃而解。
栏目与青岛市纪委监委联合推出《“群众点题”监督直通车》及《问廉问政·板凳会》,通过开展舆纪联动,推动职能部门和公职人员进一步转作风、提效能,回应群众关切,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落实、有回音、有成效。在与青岛市人大、青岛市政协联合建立的协同监督机制下,代表委员们将节目中的典型问题转化为提案建议,攥指成拳,形成监督闭环。
城市进步的推力
深耕二十一载,栏目始终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在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积极拥抱新媒体浪潮,率先入驻抖音、微信视频号等主流短视频平台,以“青岛行风在线”官方账号为阵地,持续推出具有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优质内容,开启了政务传播与民生服务的新篇章。如,第一时间报道了青岛市住建局创新推出的“扫码验房”模式,该举措有效减少了新房交付中的质量纠纷。相关视频一经发布即引发现象级传播,“青岛经验”赢得全国网友赞誉。上级主管部门更是在青岛组织开展了全系统集中观摩活动,学习推广先进经验。
通过新媒体产品的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栏目有力塑造了青岛市政府开放透明、务实高效、贴近民生的良好形象,显著提升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晓度、认同感和满意度。其发挥的作用早已超越了一档媒体栏目的传播意义,更是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一方面,它激活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青岛实践”,无论是通过热线对话还是网络讨论,群众在平等对话中共商城事,这是协商治理新模式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它塑造了理性包容的城市文化,当千万全国网友通过短视频平台“围观”青岛的官民互动场景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一座城市开放开明、务实高效、良性互动的独特气质与文化软实力。
如今,“有事就找《行风在线》”已经成为许多青岛市民的习惯,这代表着群众对栏目的信任和依靠。市民和政府通过栏目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凝聚共识。作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平台,栏目已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聚焦解决群众反映集中和损害群众利益的政风行风问题,坚持媒体监督与正向引导相结合,有力推动了问题解决。
共享共治的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行风在线》的青岛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群众从“反映问题”到“建言献策”,政府从“被动应答”到“未诉先办”,媒体从“传声筒”升级为“治理合伙人”。当媒体架桥、政府有为、民众参与,共治共享的同心圆必将无限拓展。
《行风在线》以“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的初心,将民情民意织入城市肌理。它证明:真正的现代化治理,是让市民的声音成为改革的号角,让政府的回应化作信任的基石。这座永不掉线的“空中连心桥”,正汇聚千万青岛人的智慧与力量,书写着“人民城市”的时代答卷。
(张晓琳 赫然|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赵瑞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