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青岛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来源:青岛发布 2024-11-04 09: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3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介绍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凯,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志俊,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郭振栋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升勤主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山东工作提出总定位、新要求,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为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青岛统筹抓好稳增长、提质效、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扛牢经济大市责任,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及时出台实施两批88条稳增长政策清单。近期,中央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后,又明确了40项工作任务,迅速做好承接落实工作。在政策的有力支撑下,全市经济向上、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99亿元,同比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夏粮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外贸进出口实现6818亿元,占全省比重提高至2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占比超过30%。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总投资约1万亿元的460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近85%。发展预期积极改善,工业用电量已连续三个季度增速高于10%;本外币贷款余额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2.2%。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

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等产业约占全市工业的80%。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海尔卡奥斯生态园冰箱项目顺利投产,空调、洗衣机项目如期开工。全市动车组年产能超过1600辆,目前全国55%的高铁动车、20%的地铁车辆产自青岛。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等企业,已形成领先的绿色动力船舶和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建造能力。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芯恩半导体、京东方移动模组、歌尔虚拟现实整机等骨干企业陆续达产满产。同时,积极布局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大力实施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体系行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8%。新一版《青岛港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启动实施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四和第五位,海铁联运量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山东首家山姆会员店等现代商贸业标志性项目开工建设。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约9200万人次,全年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深化“工赋青岛”行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已上线工业互联网平台50余家,1000多家企业数字化改造顺利推进。启动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瀚海星云、问海等海洋大模型正式发布,海尔、创新奇智等企业研发的20多个制造业垂域大模型加快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式获批,这是国家30年来首次批准增设,将推动我市加快形成一流的数字基础设施环境。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

经过深入研究,今年启动实施科技强市建设行动计划,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崂山实验室和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顺利实施。高速列车、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级创新中心,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已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12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市级科技创新资金80%左右投向企业。全市超过87%的规上工业企业已建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20家、190家。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1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0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分别占全省的43%和3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合成生物等一批创新成果加快转化落地。青岛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新引进各类人才15.7万人,第13次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市委出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见》,围绕经济体制、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生态文明等领域,制定出台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持续完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机制,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新一批52条举措,推出100余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市属企业利润增长13%。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民营经营主体达207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的98%。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积极开展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如意湖上合国际城、上合国际枢纽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深化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青岛自贸片区进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20%,有7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积极推动青岛都市圈建设,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一体化协作等50个重点项目稳步实施。今年,还成功承办上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上合组织妇女论坛、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7月初,在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青岛被确定为“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效

潍宿高铁青岛连接线加速建设,潍烟高铁开通运营,沈海高速、青兰高速(河套至黄岛段)等拓宽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地铁9条线路同时在建,6号线一期开通运行,运营里程达到348公里。胶州湾第二隧道、唐山路快速路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官路水库顺利推进,明年主体工程将全面建成。

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开展

历史城区核心区保护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20个低效用地片区全部完成城市规划设计,300多个配套项目加快推进,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项目落户投产,正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400多个老旧小区与周边街区一体改造提升,实施了300多处“微更新”和口袋公园等便民惠民设施建设,开展了近千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让群众更加直接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变化。

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

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建设52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持续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护,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涉农区市全部建立了统一规范的环卫保洁运行机制。全面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加快补齐农村污水处理、改厕管护等方面短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青岛民生实事工程已经连续实施40年。持之以恒推动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基本公共服务持续优化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0.6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0所。康复大学正式获批设置,本科招生顺利完成。进一步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等33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深入实施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全市基本建成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圈,为1.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市图书馆新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速推进。我市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残奥会取得优异成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以来,下大力气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PM2.5、PM10浓度分别为25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1.8%。实施了对城市雨污合流管网的全面改造,城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保持动态清零,团岛、张村河等13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一排底线,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新征程上,青岛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高质量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近年来,山东省把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赋予青岛建设先行区“强龙头”的重大使命。请问青岛市怎样发挥龙头城市示范引领作用?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下步还有哪些考虑?

刘凯:当好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强龙头”,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青岛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必须扛牢的重大政治责任。工作中,我们把先行区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的总抓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锚定“强龙头”的目标定位,创新建立了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项目支撑、要素保障、督导考核等工作体系,攻坚突破了国家、省赋予的一系列先行先试任务,奋力在先行区建设上打头阵、当先锋。

一是聚力在经济贡献上当龙头,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稳居首位,展现了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二是聚力在产业升级上当龙头,转型发展起势见效。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突出做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三篇文章”,代表数字转型标杆的全球“灯塔工厂”达到7个、位居全国第1位;挂牌建设8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集聚亿元以上项目100多个;培育8个省支柱型雁阵集群、4个省未来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332个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奇瑞青岛超级工厂、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物元半导体高端封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为产业蝶变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全市“四新”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实现“四个提升”,经济“向高”“向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三是聚力在战略推进上当龙头,城市能级持续提升。把重大战略推进作为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突出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建成“深蓝1号”“深海1号”等国之重器,3项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671.6亿元,同比增长7.7%。聚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上合示范区标杆引领作用,揭牌成立上合枢纽港汽车交易中心,实体化运作上合组织经贸学院,今年前三季度,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累计843列,同比增长16.6%;青岛自贸片区推出326项制度创新举措,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省级层面复制推广。深度服务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立黄河流域“9+1”城市陆海联动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推进工业互联网沿黄引领计划,打造黄河流域“经济出海口”。提速青岛都市圈建设,印发实施青岛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毗邻区域深化合作,建成青岛都市圈西海岸会客厅,实施同城便捷行动,在职业教育、群众就医、公共交通等领域基本实现高频服务事项互通互认。

四是聚力在绿色发展上当龙头,节能降碳成效显现。深入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印发青岛市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全市能耗强度远优于全国、全省水平,在全省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工作中,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全市煤电装机占比实现大幅下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六成。能源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省首个重型燃机项目华电青岛燃机建成投运,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陆域完工、一期60万千瓦用海手续获国务院批准,三峡、华电、华能等一批海上风电大项目加快布局,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下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决扛牢先行区建设“强龙头”的使命担当,纵深落实三年行动计划120项重点任务,推动国家、省赋予青岛的重大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先行区建设综合性区域、产业园区、企业三类试点,抓实省支柱型雁阵集群、“头雁”企业培育。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努力探索形成一批服务全省大局、彰显青岛特色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全省先行区建设作出更多青岛贡献。

Q2

中国日报记者: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龙头,青岛是如何发挥开放优势,不断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王志俊:开放是青岛的鲜明特色和城市基因。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全省开放大局,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奋勇争先。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我们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想方设法稳住外贸基本盘。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2.9%,其中出口增长8.3%,高于全国、全省2.1、1.9个百分点,出口成为拉动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稳健向上的重要支撑。强化政策供给,出台对外贸易稳增提质14条措施、支持企业应对红海危机政策,组织企业参加110余场境内外展会,对欧盟、美国、“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分别增长16.6%、10.2%、7.4%。优化提升外贸结构,加快建设12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崂山智能家电、即墨纺织服装先后入选全国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3.1%,占出口总值的50.5%,其中,家用电器、集装箱、船舶出口分别增长20.8%、81%、73.7%。农产品出口连续9年居全国城市首位。青岛跨境电商综试区连续3年居全国综合排名第一档。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圆满完成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133项任务,正在积极申建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前三季度,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1200亿元、增长35%,占全省比重45%。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海关、税务、外汇、商务、港口+”联动机制,举办“商务+金融”银企对接活动,助力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目前,全市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达2.6万家,贸易伙伴扩大到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我们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将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招商引资“一盘棋”措施,建立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更加注重实际投入和产出效益。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07个,计划总投资455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超过60%,建设类项目开工率达到76.3%。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出台加大吸引外商投资24条措施,引导外资投向实体经济。新设立外资企业503家,占全省31.4%。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累计吸引1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410个项目。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坚持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先后召开5场国别圆桌会议,协调解决问题115件。推动益海嘉里、海克斯康等41家外资企业,增资到账5.5亿美元。

三是着力推进制度型开放。我们发挥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先行先试作用,以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坚持“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步伐。目前,已集聚贸易主体超2000家,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入驻企业1.5万家,国际能源中心交易额突破2100亿元。累计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深化青岛自贸片区改革创新,健全完善自贸创新机制,形成300余项创新成果,3项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推进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争取落地实施保税船供油等一批商务领域重点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功能区突出主导产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7家经开区、5家综保区贡献了全市73%的进出口、67%的实际利用外资,彰显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作用。

四是着力搭建高能级国际交流平台。我们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国际经贸交流方面,组建国际招商专班,精准对接优质外资项目,实施全球招商行动。今年以来,先后在日韩、欧洲、中东等地举办经贸交流活动9场,拜访企业和机构125家,达成68个项目合作意向,总投资25.6亿美元。重大活动举办方面,连续举办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累计签约65个项目,总投资113.6亿美元。今年的第五届峰会,140家世界500强企业、311家行业领军企业齐聚青岛,嘉宾层次、规模创历史新高,青岛峰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支持家电电子、橡胶轮胎等行业领军企业,布局海外市场。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对外投资增长27.2%,增幅高于全国、全省16.3、22.9个百分点。

站在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贸易强市,打响“投资青岛”品牌,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Q3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请问青岛市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面青岛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郭振栋:青岛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早在2019年,我们就在全国率先组建民营经济发展局,并加挂中小企业局牌子,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各区(市)也建立相应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体制。出台了政府规章《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制定地方性法规《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创建了民营经济发展运行监测体系,包含100余项指标数据。搭建了全市服务企业统一平台,包括政策发布兑现平台“青岛政策通”、融资服务平台“青融通”、企业诉求办理平台“青诉即办”,其中“青岛政策通”平台累计浏览量860万次,汇集政策信息2.8万条,兑现资金35.86亿元。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拥有各级中小企业示范平台(基地)284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7家。

二是提升发展环境。我们以立法形式确定每年11月1日为“青岛企业家日”,每年举办系列宣传活动,今年的企业家日将举办20项常态化活动和7项当日重点活动。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举办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政企恳谈会等活动,倾听民营企业意见建议,闭环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各级各部门也分别建立了民企时间、政企沟通圆桌会议等政企沟通平台,其中我们市民营经济局的“民企时间”,邀请民营企业家参加局党组会,已举办45期活动,96名企业家参与。加大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已累计为3231家企业清理账款37.2亿元。开通民营企业“市委书记信箱”,累计分流督办民营企业来信855件,办结率100%。

三是加大要素供给。资本要素方面,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出台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财政支持政策,其中实施的融资担保补助政策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8亿元,撬动融资担保额度549亿元,对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了显著作用。人才要素方面,设立了全国首家民营中小企业大学,开展“千校万企”活动,与多家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创新要素方面,举办14场民营经济创意会,发布项目52个,总投资额超400亿元。连续10年举办“市长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发掘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和企业。要素对接方面,举办多场重点产业链链主与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对接会。今年以来又会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对接活动,与全国优质企业精准对接,已举办14场对接会。

四是打造四条赛道。“专精特新”培育赛道方面,深入实施《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17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四新经济”培育赛道方面,搭建起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连续六年举办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累计培育雏鹰企业1010家、瞪羚企业343家、独角兽企业17家。“数字化转型”培育赛道方面,扶持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270个,奖补资金14亿元,撬动投资超80亿元。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获得中央1.5亿元资金支持。“领军标杆”培育赛道方面,开展民营领军标杆企业三年培育行动,45家企业入围2024年省民营企业200强,居全省第一,其中17家进入前100强,并列全省第一,实现五年五连增。

截至9月底,全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07.4万户,实有民营企业77.7万户,每万人拥有民营经营主体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税收,近70%的进出口,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和企业数量,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民营经济标杆城市为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好各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用心用情用力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好困难问题,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