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渔鼓戏缘何登上国际大舞台

小剧场渔鼓戏缘何登上国际大舞台

来源:大众日报 2024-06-13 17: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日前,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亮相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已通过第六届国际实验戏剧节初选,将成为首部走出国门的渔鼓戏,也是首部参加国际实验戏剧节的山东剧目。

《今夕何夕》由山东省滨州市沾化渔鼓戏剧团历时半年打造,时长105分钟,只有王巧玉、李扬、孙鹏程三位演员出演。

该戏取材于《唐传奇·义侠》,讲述了古代一对伉俪与一位意外闯入者的恩仇故事,结构逻辑紧密,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月与云良原本是一对隐居山野的恩爱夫妻,云良为完成如月心愿冒险赴考,起程之时,云良给如月留短剑防身。云良刚走,如月便救起一老者。老者苏醒后,发现如月是几年前救过自己的恩人,遂跪谢两次救命之恩。如月也忆起当年,因其可能会暴露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往而大惊,撵其离开。不料,云良去而复返……三人遂面临“去留”“福祸”“杀救”“生死”多重抉择。有人知恩图报爱憎分明,有人恶念生杀心起,有人一念善再施援手……

在剧情设置上,《今夕何夕》将悬疑和反转贯穿整部作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观众带来全程高能的观看体验,为他们提供了处理恩情、对待善恶的思考载体。《中国戏剧》编辑孙竹说:“首先就赢在剧本上,很符合新时代戏剧的趋势,符合新时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趋势。”

“拿人”的剧情获得了观众的共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刘敏表示:“这是一个通过共情使人向善的戏。这个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恶,把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包裹彻底撕开,血淋淋地揭示给人看。对观众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冲击力,‘如果这个事是我,我会怎么办?’这就是戏剧的力量!这就是戏剧的作用!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圈粉”需要真功夫。《今夕何夕》因何“拿人”?为何“圈粉”青年人?编剧臧宝荣总结了“关键几招”:在传统原生态渔鼓戏基础上守正创新,融入新型表演风格和表现手法,既符合戏曲写意的审美,又凸显小剧场的极简风格;结构上采用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演出样式新颖;编剧导演80后、主演90后,有浓烈的青春色彩,艺术感悟力和舞台表现力充沛;艺无技不立,三位演员的唱、念、做、打俱佳,台步、水袖、身段、举手投足细腻考究;小剧场戏曲对二度创作及演员要求更高,尤其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唱、念、做、打基本功,还要将角色的情感表现得精准细腻。

感染观众且具备永恒的生命力,还在于其主题的永恒性。山东省文化馆原馆长高鼑铸表示:“虽然是历史题材的戏,但非常有现实意义。这个戏好就好在写人性的问题,人性是永恒的主题,既是长远的题材,又切合现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小青则这样评价:“从内核上来说,和渔鼓戏惩恶扬善的传统一脉相承,是弘扬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戏,对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有益,有其鲜明的社会价值。”

戏曲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唤醒需要一个契机。沾化渔鼓戏从濒危剧种、焕发生机到繁荣发展,从小戏、大戏到渔鼓戏电影,实现了阶梯式发展。此次小剧场渔鼓戏的创排,是打造可推广的濒危剧种全链条传承保护发展模式样板的重要一环,也是唤醒这份沉睡的DNA的一把钥匙,让大家在爱上渔鼓戏的基础上,进而喜欢戏曲艺术。

【责任编辑:王媛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