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小小的光伏板铺成的“光伏蓝海”吗?金银花和光伏,两者似乎没有任何关联,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板石村成了一对“好搭档”。
冬日暖阳照射下,放眼望去,三庄镇板石村一侧的东港区90MW集中式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现场,一块块光伏板像鱼鳞一样呈方阵排列着,仰角朝南面向天空,吸收着温暖的阳光,电表盒上的发电数字飞速旋转,让村民的心头热乎乎的。
“这些深色的板板不仅能发电,还能带给我们增收,这就是太阳给的‘存折’。” 板石村村民庞召玉今年62岁,之前常年都在外务工,家里基本无暇照顾,自从光伏电站建设后,他先是将自己的2.8亩土地流转给电站,每年有2200多元土地流转费收入(每亩700斤小麦国家收购价),同时来到电站从事运维劳务用工工作,每月有4500元的稳定收入,真正实现了守着家门口就业,提起光伏电站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他笑得合不拢嘴。
“光伏+农业”为庞召玉的生活洒下一片阳光。庞召玉刚来到村里的光伏电站打工时第一次看到光伏板,他才知道地里不仅可以种植蔬菜、粮食,太阳光也能挣钱。 此后的日子里,村民喜赚“三金”:土地流转金、光伏电站收益金、打工薪金。
“光伏板建设完成之后,下方的一块块空地,我们充分考虑,选择了比较耐阴的金银花、丹参、黄芩、茶叶进行种植,现在种植的是金银花,基本上第一年种植完成,第二年就能有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登上附近的制高点后,项目工作人员楚兴田介绍说。
一排排熠熠发光的“蓝色海洋”背后,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地荒土薄、看天吃饭的砂石地。
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样“追光”而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电效率。
据了解,项目总计流转土地4793亩,土地流转费按照每亩700斤小麦价格支付(约合800元/亩),年支付土地流转费约380万元。光伏园区内金银花采摘、光伏场区除草、农业生产日常维护管理等,每年可接纳附近村民约3000余人工进园务工,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农光互补电站不仅能最大化复合利用土地资源,还有利于节能降耗。” 楚兴田介绍说,该项目,整个25年经济寿命期内,年平均上网电量约10808.50万kWh。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按照当前主力发电机组600MW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水平328g/kWh计,每年可为电网节约标煤约34308.26吨。在其经济使用寿命25年使用期内,该类光伏发电项目总共节省标煤85.77万多吨。
根据预测,该项目每年减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CO2约95017.15吨;每年减少排放大气污染气体SO2约2855.54吨、氮氧化物约1429.86吨、碳粉尘约25919.47吨。因此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对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不产生任何影响。
“上方发电,下方种金银花,一地两用,阳光共享。”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李海龙说,通过“光伏+农业”的模式,让涉地的村集体有了一张“阳光存折”,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光伏发电的双赢发展。
当前,在东港区,“光伏+农业”正成为助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也成为当地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农业赋能工业”有益循环的生动实践。日照农发集团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特色产业,正为全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绿富同兴”。
下一步,东港区将以“农光互补”项目为契机,做活绿色低碳发展文章的同时,继续加大人才招引工作力度,充分挖掘乡贤资源,让更多绿色低碳项目落地东港,继续照亮乡村振兴“阳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