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陕会馆。甄彦杰摄
人民网聊城8月30日电 (顾玉雪)30日上午,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主办的“通江达海好‘运’来”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山东省聊城市。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聊城腹地,并连接南北交通命脉,像一条急速运转的水上高速公路,为这座城市带来400余年的繁荣。
在山陕会馆,清朝的飞檐斗拱,环抱着明朝的树,阳光洒落在古老华美的额枋上,斑驳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遥想当年,鲁西大地商贾云集、运河上千帆竞发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位于东昌府区古运河西畔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而集资兴建,这座集神庙、商业办事处、戏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整组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
山陕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也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时至今日,从山陕会馆的纹理中还能发现聊城的繁荣背影。
作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当年的运河钞关是明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每年征收船料税银800万两,占全国税收的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文化的内核就在于其开放性、商业性和融汇性。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互融,为这座千年古城带来无限机遇。在黄河农耕文明和运河商业文明的影响下,聊城自古就有重农贵商的传统,并遗惠至今。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
近年来,聊城被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战略,资源要素广泛汇集。如今,聊城正将“运河文化”作为激活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探索“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发展新路径。
这座沉寂百年的运河城市,正在奋力崛起、加速蝶变。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顾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