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举行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打造“六个城市”,其中提到“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主要目标是持续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在9月2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走在前 开新局·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系列发布会上,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表示,青岛将深度对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青岛将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耿涛说。
青岛制定的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更加强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更为广泛,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青岛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排名中保持全省第1、全国前10位次,努力争先进位。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将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尽快取得成效。
这八大科技创新工程分别为:战略科技力量起势工程、新兴产业创新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园区提升工程、开放合作深耕工程、成果转化促进工程、人才强青蓄能工程和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朱铁一表示,近年来青岛科技创新能级稳步攀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影响能力不断增强。目前,青岛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进入了全国的第一方阵。
据介绍,青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排名中,青岛目前升至全球第53位,在全国排第10位,连续两年青岛成为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2021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中,青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第10位;在科技部发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中,青岛已十年十次进入十强榜单。
与此同时,过去十年里,体现科技创新领域的指标大幅增长。全市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538家增长至2021年5554家,增长了9.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5.4亿元增长至320.1亿元,增长了11.6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9.7%增长至60.5%,提升了20.8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由2011年164.3亿元增长至2020年300.9亿元,科技创新供给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来,正在逐步由量变走向质变。
朱铁一表示,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构建起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切实做到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加速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把青岛这座城市目前的创新优势、科技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从而形成经济优势,助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