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山东省文物工作电视会议在济南召开,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物保护工作重点任务,推动全省文物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表示,山东是文化大省,在全国文物工作版图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在主持讲话时说,山东省各单位要强化担当、扛牢责任,要用好政策,强化保障,结合实际抓好政策贯彻落实。要加强监管,守牢底线,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维贯穿到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介绍全省文物工作情况,她提到,近年来,山东新时代文物事业实现蓬勃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全面加强,“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文物有效利用实现新突破,革命文物工作扎实推进,文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据悉,山东积极对接黄河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加强重大片区文物保护,“三孔”“三孟”、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修缮保护工程顺利推进。山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26处,居全国第九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968处,居全国第一位。儒家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盐业遗址、古港口码头、近现代海防设施及历史建筑分布密集。
此外,山东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积极推进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形成一批研究成果。滕州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省入选累计达到20次、项目23项,位居全国第四。2021年,山东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等6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2019年以来,山东组织实施考古发掘项目329项,发掘面积23.79万平方米,接近十年来考古发掘项目总数的70%。岗上遗址、西孟庄遗址、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琅琊台遗址等取得重要考古发现,在实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构建山东古代历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山东沿海、威海湾定远沉舰等涉水文物考古,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甲午海战研究提供了崭新资料。
山东文旅融合持续深化,一大批文保单位、遗址遗迹、文博场馆、古镇古村纳入旅游线路,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是全国第二个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省份。全省各类博物馆发展到647家,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等六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截至目前,全省共收录可移动革命文物9.4万余件,建成红色旅游景区近百个。全省93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以来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超过两亿人次,收入超过1000亿元,带动就业60多万人。
下一步,山东将在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推动考古和历史研究、加强文物有效利用、强化文物支持保障上持续发力,推动新时代文物工作出新彩、立新功。(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