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谋变:依靠改革创新,应变局开新局

汽车行至山东省济宁市境内,道路两边湖泊多了起来,以此成就“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美誉。8月底,科技日报记者深入济宁市任城区、兖州区、邹城市、汶上县走访,以此“解剖麻雀”,寻找其十年巨变的痕迹以及背后的鲜明发展观。

“孔孟之乡”谋变:依靠改革创新,应变局开新局

来源: 科技日报
2022-09-02 13: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汽车行至山东省济宁市境内,道路两边湖泊多了起来,以此成就“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美誉。对当地百姓来说,湖泊成就一方美景,更是致富的阵地。但这些独有的湖泊却不是自然形成的,其前身是采煤塌陷区。

地处山东南部的济宁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诞生地。当地曾依靠煤炭这一“黑色黄金”,经济规模在鲁南、苏北首屈一指,并一度占据了时代高地。那是煤炭发展最好的时代。但随着时间变迁,煤炭开采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产业转型成必然趋势。如何转?从2021年8月起,济宁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把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作为头等大事、主攻方向,以此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8月底,科技日报记者深入济宁市任城区、兖州区、邹城市、汶上县走访,以此“解剖麻雀”,寻找其十年巨变的痕迹以及背后的鲜明发展观。

产业之变,传统煤企有了新赛道

一块煤可以变成什么?

位于济宁市任城区的恒信集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在这里,一块煤不仅仅可以变成可降解方便袋,更可以变成甲醇、粗苯、改质轻芳烃等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在该企业的车间里,他们以煤为源头,利用高科技,将之延长为包含焦油加氢、苯加氢、煤气制甲醇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甚至连废料也被“吃干榨尽”。

山东是化工大省。2021年销售收入达到226亿元的恒信集团成为该省煤基精细化工链主企业和高端化工领军企业。在“双碳”目标下,他们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三条赛道上一路狂奔。

如果说恒信集团是以传统原料为基础研发新产品,那么,位于邹城市的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为传统产业提供新技术和新手段。

在该企业,掘锚护一体机器人是一个“灵活的胖子”,集掘进、临时支护、锚杆锚索支护、除尘、钻探等多功能于一体,操作人员可在千米外的地面操控作业,人工缩减一半,效率提升50%。

“在传统印象中,提起济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儒家文化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李增刚对济宁非常熟悉。他认为:今天的济宁早已不再依靠传统“煤炭”产业粗放式增长,而是向高端制造业、新兴制造业转型,正在成为“制造强市”。

对传统制造业大市济宁来说,“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认识尤为准确。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制造强市”战略,确定了“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即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新兴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济宁已建成2个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4个5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7个产业集群和13家企业入选省级“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和领军企业库,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脱颖而出。

  新风光电子公司的生产线 王延斌 摄

引擎之变,科技创新成产业崛起的“最强力量”

一张纸巾被塞到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用力摇晃几下,纸巾瞬间融化为一团白浆。眼前这一幕,并不是魔术,而是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产品。

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该企业的产品展馆发现类似的高科技纸巾并不少见。他们在行业内首创了溶解浆连续蒸煮技术,首次从水解液中提取出木糖,制造了世界第一张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的“无添加”系列生活用纸,成就了其三个“世界第一”。

正因为该企业深耕科技创新,使得其先后斩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两项国家级大奖,并打开了市场大门。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表示:我们以科技创新成果带动投资、推动技改、提升效益,以创新赋能发展,以创新制胜未来。

在济宁采访,记者发现无论高端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其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认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久久为功优化生态,敞开胸怀广纳英才,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响一流创新品牌,让创新创造活力在济宁大地竞相迸发。”

去年4月份,来自汶上县的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里少见的新能源板块新锐。该企业董事长何洪臣向记者强调:“过去十几年,我们只做一件事情,在大功率电力电子节能控制领域苦练内功。”

如今,“双碳”目标的风口劲吹,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给了该企业施展实力的空间。

实际上,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济宁全市层面,记者发现,科技创新的理念早已在他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对应着这句在当地颇具共识性的话:“若说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引擎,科技创新就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不过,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尽快突破关键技术;而高校院所却往往手持好技术找不到“用武之地”。今年以来,济宁市通过绘制“企业研发需求图谱”和“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两张图谱,积极搭建研发成果转化桥梁,让32项科技新成果成功找到了转化归宿。

环境之变,营商环境变成生产力

放在一年前,专业研制高精度锻造装备的韩国镐成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韩国镐成”)对于入驻山东济宁还持观望态度,他们的顾虑在于“当地伙伴体量尚小,是否值得大规模投资?当地政府诚意如何,会不会半途而废?”

韩国镐成能否落地,成了区域软、硬环境的“试金石”。一方面,从山东济宁到韩国镐成,济宁方面前后七次不远千里深度洽谈,并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对接;另一方面,济宁当地完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作为“杀手锏”,一锤定音。

对“孔孟之乡”济宁来说,对“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诠释案例正在这片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当地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6%,累计吸引5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创业、投资资源的多寡,并直接影响着区内企业。去年5月份以来,济宁出台了《济宁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三大新政,让企业家唱“主角”,并启动“助企攀登”活动,共派出1560名干部联系包保企业,常驻企业解难题、助发展。

张弛,济宁派山东泰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驻企干部,为了帮助企业,他拜访对接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滴管式金融顾问服务,帮助企业获得新增授信5000万元。

以往企业申请政策扶持,既要线上提交申请,又要线下投递材料。如今,有了用多项技术打造的“惠企通”平台汇集了7万余条惠企政策,基于本地企业画像,实现“政策一键匹配”,企业只需输入名称,系统就能精准匹配出符合申报的政策、奖励。

难怪,有“尝到甜头”的受访企业说,“原先是我们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我们。”

“任何一个人才、平台、企业、产业的成长,既需要土地、资金等硬要素,也需要制度、环境等软要素。”济宁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改革,就要让软硬要素流向区内项目,让它们尽快成长起来。创新转型,新动能崛起了;深度改革,旧堵点打通了。”

一手抓创新,另一手抓改革,济宁市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上半年,该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王延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