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剪纸、编竹编、做磕子……在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丰富多彩的非遗暑假公益课堂成了今年暑期孩子们学习的好去处。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了即墨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8月2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暑假公益课堂上,一张方正红纸,对折后,横平竖直的几剪子,一个喜气洋洋的红双“喜”就出现了。小学生刘思伊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她说:“我从去年就开始学习即墨剪纸,不仅会剪红双‘喜’,还会剪小动物和大白菜。”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民间剪纸艺人李海霞向小学生们传授剪纸技艺 (摄影 张涛)
暑假期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了暑假“非遗”公益课堂,由“非遗”传承人义务为孩子们授课。通过现场参观、技艺展示、互动体验,近距离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乐享暑假生活,共享文化传承成果。
在8月2日的暑假“非遗”公益课堂上, 两个多小时的课程,非遗剪纸传承人李海霞手把手地指导小学员们剪出了一幅幅可爱的作品,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剪纸的乐趣和剪纸的独特魅力。而每次动手操作前,李海霞讲述的传统文化故事,同样让小学员们全神贯注,深深着迷。
“剪纸的技巧可以通过后期练习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孩子们能了解他所剪的每一个图案的由来,知道每一个作品的寓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李海霞告诉记者。“看到孩子们对即墨剪纸的喜欢和热爱,作为剪纸传承人我十分开心,我将尽全力引导孩子们感受民间艺术的美,体验剪纸艺术的乐趣。”
课堂上,小朋友们就在李海霞的指导下开始制作自己喜欢的团花。李海霞手把手耐心地指导,教给大家一些剪纸的小技巧,大家细细摸索对照学习。很快红彤彤的纸张变成栩栩如生的作品,参加活动的小学员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龙山街道,这里的社区、村庄已经连续多年为孩子们举办暑期公益辅导班,今年,孩子们的假期课堂上又添设了新的内容——非遗老物件制作。
“榼子分很多种,我手里拿的这种是七月七做巧花的模具。”正在为孩子们讲述榼子历史、分类等知识的老人叫王承厚,是龙山街道榼子制作手艺人。从事榼子制作已经有30多个年头,对这项老手艺有着深厚的感情,隔三差五,老王就会把村里的年轻人和小孩叫到自己家,教他们了解榼子、制作榼子。今年在社区邀请下,老王把他的家伙什搬到了孩子们的暑期课堂上。“这是凿图案的外形,把这四个花瓣分出来了”
葛村榼子有2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承厚告诉记者,榼子制作工序复杂,仅工具就有弯铲、圆凿、木质手锤等30多种工具,制作工艺也是包含割板、画样等10多道流程。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对这门老手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于涵涛说:“觉得做榼子的过程非常有趣。我学到了做榼子的方法,图案也很多,特别的丰富特别的喜欢。” 王承厚对记者说:“现在这些小孩子们是挺喜欢的,没有事我就给他们讲讲,希望榼子这门技术传承下去,让孩子们都接受了。”
在给小朋友们讲解“七夕”面巧花制作的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志愿者刘中慧说:“辅导一下新年级的一些课程,再一个就是开展一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包括美术啦,音乐啦,体育课还有劳动实践课等等。这个暑假感觉很充实,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一些体现。”
“除了传统的文化课程以外,我们还增设了竹编、面塑等非老物件制作,参观村史馆等课程,让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充实孩子们的暑期生活。”龙山街道丽山社区负责人张镇说道。 (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小朋友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摄影 张涛)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竹编传承人王显波在向小朋友们传授竹编编制技艺。(摄影 张涛)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葛村磕子传承人王承厚(左一)在向小朋友们传授葛村磕子制作技艺。(摄影 张涛)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山东理工大学志愿者刘中慧(右一)在给小朋友讲解“七夕”面巧花的来历。(摄影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