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全域推广“减垄增地”模式 48.77万亩土地实现无垄种植

泰安市全域推广“减垄增地”模式 48.77万亩土地实现无垄种植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5-26 17: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种地没有田垄?这在很多种地多年的“老把式”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如今,在泰安市48.77万亩的土地上,曾经每亩地占到有效种植面积十分之一的田垄,早已消失地无影无踪。

这不仅是田地外貌上的变化,更直观也更重要的是,原来仅用于田地分界、引水浇地的田垄,变成了一样高产的耕作区。这种“减垄增地”模式,不仅增加了种植面积、提高了产量,让粮食生产愈发接近现代化,更让降低种植成本、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农民收入“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水肥一体化催生“减垄增地”模式

近日,从泰安市肥城市安驾庄镇上吃完午饭的郭瑞勇,驾车返回肥城市瑞勇家庭农场。到了位于安庄村的承包地,他打开设备间,启动智能水肥一体机,掏出手机“捣鼓”了几下,400多亩小麦,有的开始享受立杆式喷灌的滋润,有的在双鸭嘴移动式喷灌的覆盖中吸足水分,更多的则是在1300余条微喷带喷灌的“洗礼”下,转化成日渐丰满的穗粒。

“以前浇地采用的是大水漫灌,必须要田垄。”郭瑞勇说,“2017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探索水肥一体化。经过不断学习和两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发现,取消田垄更有利于生产。这两年的收成证明,这种‘无垄式’生产对于增产增收,效果非常好。”

“微喷带南北长100米,东西每隔2米就有一条,喷水高度在1.5米左右。一体机可以加肥料,水肥一次性操作,覆盖性很好。我这片地里铺设了13万米多。”郭瑞勇说,“有了微喷带,就不用地垄了。我只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干湿程度和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把控灌溉时间、水肥用量以及灌溉频次就行了。”

“减垄增地”模式增产又增收

按照传统的耕作方法,每条田垄要留35到40厘米左右,算下来要占去有效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实行‘减垄增地’模式之后,每亩土地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一分左右,相应的,单产也增加了。”肥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管理科科长王梅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增加有效种植面积对于提高单产的影响最为明显。”

肥城金丰粮食合作社理事长荆海军,自己做过对比实验。“2021年,我们分别对比了500亩喷灌玉米和500亩大水漫灌玉米的产量,一个平均亩产1400斤,一个平均亩产1200斤,效果非常明显。”他说,“合作社现有1800亩土地,正在逐步推行新模式,今年还有400亩准备加入合作社的,也会尽快安排上。”

“以1000亩土地为例,采用‘减垄增地’模式,就能比有垄种植多出100亩的有效种植面积。”王梅说,“按照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两种作物的平均亩产都增加90斤的话,增长总量就能分别达到9万斤。2021年,当地粮食平均市场价为小麦1.2元/斤、玉米1.3元/斤,种植户能实现增收22.5万元。”

不单如此,“减垄增地”后,每年每亩土地可节约水电费60元左右,1000亩土地总计节约6万元。通过增加收益和减少支出,种植1000亩粮食,增加的经济效益可达28.5万元,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减垄增地”模式助推农业现代化

从安驾庄镇一路往东,只要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就能到达岱岳区马庄镇,这里是“汶阳田”的核心区域,去年“升级”出近2万亩的“减垄增地”模式土地。

“2015年起,合作社就开始逐渐实施水肥一体化,到2019年,13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了‘无垄’种植。”泰安岳洋农作物合作社负责人李宁说,摒弃了大水漫灌的模式之后,他们每年灌溉节水能到40%到50%左右。“尽管我们紧邻大汶河,地下水资源丰富,大水漫灌并不是不可以,但无论是从资源角度还是效率角度来说,使用微喷带的效益都更加明显。”

(双鸭嘴移动式喷灌)

在李宁看来,不管是立杆式喷灌、平移式喷灌、地埋式喷灌,还是微喷带喷灌,“减垄增地”模式有效地助推了农业现代化,更好地实现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效。“相对来说,我更推荐微喷带灌溉,它的浇灌均匀度更好一些。”看着整齐的大块麦田,李宁也特别期待今年的收成如何,“去年秋汛影响还是有的,播种毕竟晚了。但是经过加强管理,精细灌溉,今年的苗情好于预期,丰收在望。”

“减垄增地”模式继续进行种植试验

“看这个长势,很有希望达到1400斤上下。”肥城市地龙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社员李加云,正在利用移动式喷灌机给试验田浇水,看着近200亩的小麦长势正旺,他不禁这样说。李加云今年70岁了,一辈子务农,以前自己种地,既想不到土地上能实现“减垄增地”,也想不到亩产能到1300斤以上。

(肥城市地龙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平移式灌溉机正在作业。)

合作社负责人汪龙在一边听着李加云的话,一脸微笑。“这边是按照有垄与无垄两种模式来进行种植的,还有3个小麦新品种,主要是看哪种组合效果更好。”汪龙说,“合作社北面,与郭瑞勇紧挨着的麦田,全部是地埋式喷灌系统,这是肥城市农业农村局投入50多万元上的示范项目。”

“我们在安驾庄镇蔡家颜子村、安庄村、护驾院村、东赵村等,打造了2400亩的核心示范区,汪龙、郭瑞勇等都是示范种植户。”王梅说,“‘减垄增地’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示范区会采取多种方式生产,通过对比,让更多种植户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种植模式。”

泰安市全域推广“减垄增地”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泰安市共推广“减垄增地”48.77万亩,单是2021年就推广13.87万亩,其中肥城市4.33万亩,岱岳区2万亩,其他县(市、区)、功能区7.54万亩。

“‘减垄增地’模式,不仅能增加有效种植面积、推动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加快节水农业发展步伐,还能拓延社会化托管服务范围、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农业。”泰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士科表示,数字农业颠覆了传统种植管理理念,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根据泰安市委、市政府安排,“减垄增地”是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之一,要在全域内推广,旨在打造“成方连片”高产田。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