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名人故居事 触摸城市软实力的根基

它们多聚集于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三湾”沿岸,依山面海,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赋予故居街区独特秀丽的滨海特色。山海情怀是这座城市幸福的根基,正如康有为先生描述青岛生活的美好,彼时,其他文人墨客无不表达在青岛的悠然自得。

市南区:名人故居事 触摸城市软实力的根基

2022-04-08 20: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半岛网4月8日讯(记者 李京媛 通讯员 陈明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康有为先生寓居福山支路时所抒发的感慨,在今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影响着世人对于青岛的第一印象。

上世纪初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的浸染下,青岛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具有国际化特征和时尚范儿的城市。大量欧陆风格的建筑,尤其,大批文化名人的聚集,为青岛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创意。

百年光阴匆匆过,斯人已去,唯留一栋栋故居由后人瞻仰。

在青岛,市南区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漫步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欧式、日式建筑遍布,这里凝聚着24个国家的艺术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这里既有以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为代表的欧风建筑,又有如青岛水族馆一般华丽雄伟的民族建筑。

天主教堂

当然,万国建筑中也不乏有名人故居,凭借小鱼山和八大关,市南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城区。2022年2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公布的60处名人故居中的58处均分布在市南……

上世纪30年代中期,青岛文坛群星璀璨,彼时,王统照联合在青岛的作家洪深、老舍、臧克家等名士共撰《避暑录话》,为当时文学界的一大盛事。萧红的《生死场》、老舍的《骆驼祥子》,均创于青岛,而祥子的原型就是旧时青岛的人力车夫。

名人故居如此多,究竟先游哪一处?

名人二三事,斑驳老青岛

1934年,若是来到今青岛市南区观象一路,或许,你会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子手提菜篮从石阶上缓缓走下——

身着旧布旗袍,脚穿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头发用一根天蓝色的粗糙绸带束着……邻居说她是从东北逃难过来的,每天要到街上买菜,再回到家中劈柴烧饭,做俄式大菜汤和烙葱油饼吃。后来穷得连大菜汤、葱油饼也吃不成了,就到马路上卖家具……

你并不会多留意,只觉得她是个普通的女子,因为那个年代逃难的人太多。直到后来,《生死场》的发表,方悟原来那个女子是萧红,那一年,她与萧军在青岛。

如今的观象一路1号,已经辟为“萧红、萧军、舒群故居”,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花岗岩石砌成的二层小楼。1934年,作家萧军、萧红夫妇从伪满洲国来此避难,与作家舒群一家比邻而居。

虽然漂泊穷苦,但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里说,“比较起来,萧红只有在青岛的短短五六个月中享受到了一点人生乐趣”。

他们徜徉在栈桥、海滨公园、中山公园、水族馆,并多次到海水浴场游泳……这些美好的经历,均被时人用颇具画面感的描述真实记录,两个人在青岛的生活,如此平静闲适。

游走故居之外,触摸斑驳的石墙,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爱情。

事实上,我们游览“名人故居”,并非只是简单的去看建筑陈设与画卷遗物,我们应该透过故居曾经的主人,走进他们逝去的生活,身临其境感受一个时代的风貌,并萌生一些对今人“开卷有益”的思想。

视青岛为一生最爱之地的沈从文曾经在1934年7月生活书店出版的《我与文学》一文中写道:“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他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这里的海,正是青岛的海。

沈从文及他的代表作《边城》,也都与青岛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在青岛的那两年中,正是沈从文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而像《泥涂》、《阿黑小史》、《凤子》3部中篇小说,《三三》、《都市一妇人》等20多篇短篇,《记胡也频》、《记丁玲女士》、《从文自传》3部长篇传记等都是在青岛时创作的。

在青岛期间,沈从文很喜欢爬崂山,他先后6次去游崂山。几十年后他对崂山记忆犹深,最难忘“三步紧”峭壁之上海鸟的飞翔。他还对九水一带崂山妇女印象深刻,认为她们美丽又勤劳。

沈从文在《致鲁海先生函》中说:“《边城》酝酿于青岛,只是到了北京以后才落笔。”所以翠翠的身上也有崂山妇女的影子。

山、海、人一体的青岛生活

乘上220路公交车,上上下下,穿梭于市南区的大街小巷,行至齐河路站,福山路“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便到了。这里是典型的老城缩影——静谧的大街,鲜有车辆通过,绿树成荫,欧式小洋楼藏于绿荫之中,青岛独有的台阶石阶路,颇有一番韵味。老城区的路蜿蜒曲折,是一种不平整的美。

康有为故居,静静的矗立在福山支路5号。1923年6月,康有为先生来到青岛,入住此楼,翌年又从北洋政府手中购得此楼。1999年,青岛市政府拨付专款迁置楼内19户居民,并对建筑进行全面修复及陈列布展。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是青岛第一个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的文化名人故居。

康有为故居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这句话正是当年康有为先生对青岛的描述,后来被人总结而成为了青岛市的形象代言。康有为故居,是青岛近代史的见证,也是青岛近代优秀建筑。先生居住期间,会见文化名人,潜心研讨书艺,故该寓所享誉海内外。

市南区的名人故居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类型以庭院别墅和独立式住宅、里院建筑为主,呈现出一种山、海、人、居于一体的格局。

它们多聚集于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三湾”沿岸,依山面海,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赋予故居街区独特秀丽的滨海特色。

山海情怀是这座城市幸福的根基,正如康有为先生描述青岛生活的美好,彼时,其他文人墨客无不表达在青岛的悠然自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先生写的《雅舍小品》中,他不无骄傲地说第一次吃到鲜美的“西施舌”(青岛人习惯称之为沙蛤蜊)便是在青岛。在他看来,蛤蜊“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而与鱼山路33号梁实秋故居近在咫尺,老舍先生在青岛的日子,他常常要带自己的小女从黄县路的宅居(今黄县路12号,骆驼祥子博物馆),步行到前海的岸滩拣一些蛤蜊回家。

“逃到哪里好呢……唯有青岛一水之便。”

老舍故居

苏雪林,与冰心,凌淑华,冯沅君,丁玲并称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五大女作家。1935年,时任武汉大学教授的她携丈夫来青岛避暑,一番游历后,写下了一本达20篇游记的《岛居漫兴》,对福山路、汇泉海水浴场、湛山精舍与水族馆、中山公园、太平山、太平角、栈桥等都有描写。

“自从逃出热浪包围的上海,在海船上享受海上的清风,便觉精神焕发,浑身充满了蓬勃的活力……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刚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

作家的心,已为凉爽的青岛俘获,也正是青岛之行,令作家的人生观亦发生了改变。

提升软实力的市南路径

市南区作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是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和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区之一。

游走其间,康有为故居和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和A级景区对外免费开放,李四光故居(地质之光展览馆)作为展览场馆对外开放,周叔迦故居已打造成为周叔迦主题书店和民宿,郭沫若故居作为展览和休闲商业为主的郭沫若书房对外经营;未来,闻一多故居将辟建为以闻一多和海大校史为主的文博场馆。

李四光故居

仔细梳理,你会发现,这些名人故居地理分布聚集,空间聚集分布于西部老城区,那是青岛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域。最重要的是,这些故居建筑风格迥异,包括欧洲券廊式建筑、庭院别墅建筑、街市建筑等多种风格,部分采用了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弥足珍贵。如今,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颇费思量。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文化是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今年2月召开的市南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市南区在发展空间上,决心实施“西提东优”。名人故居所在的西部城区重在提升,“提升功能、提升空间、提升活力,突出文化传承,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发展符合老城区特色的产业,促进传统文化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提升有机融合,打造成为最具青岛特色、兼具商贸活力与人居品质的历史城区。”

而面对未来五年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市南区亦提到“全力推进文脉传承与创新,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加快推进中山路区域建设更新、八大关区域保护利用,增强城区软实力”。

为此,市南区委书记王锋强调,市南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人文优势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增强城区软实力上争当样板,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提供坚强保障。

山、海、湾、滩、岛、泉交相辉映,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仅构建了市南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更是为这片充满活力、砥砺奋进的热土增墨添彩。对于名人故居聚集的市南区而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的建设,不仅要做足城市的“面子”,还要扮靓城市的“里子”,进而留住属于老青岛的“独家记忆”。

(李京媛)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