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胶州市顺势而为、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创新提出“地需地产、地产地用”理念,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实践,逐渐成为助力企业实现大发展、产业形成大链条、经济融入“双循环”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截至目前,该市服装、医疗、建材、钢结构、木器等10余个行业、100多家企业,通过“地需地产、地产地用”,新增供需合同额超过55亿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在疫情应急期初步探索,激活复工复产“源动力”
针对疫情初期,防护物资极度短缺、复工复产困难的现实情况,胶州市创新提出“地需地产、地产地用”理念,实现了企业复工复产和防疫物资保障的双赢。
“地需地产”,解防疫燃眉之急。立足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倡导本土企业高效转产。如青岛环球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特殊形势下,紧急改装服装生产线,为全市提供防护服8万套、普通医用口罩87.5万只。
“地产地用”,纾企业经营之困。为帮助本土企业维持生产运营,加大对本土企业产品特别是防疫相关产品的订购力度,累计订购本土企业各类口罩164.5万只、氯酸消毒液6万升,订单总额超过600万元。
二、在防控常态期逐步成型,畅通产业链条“微循环”
为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全市上下积极推进“地需地产、地产地用”,助力企业实现“订单倍增”“产值倍增”,形成了“地需地产、地产地用”的四种模式。
一是B2B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即帮助企业开拓企业类市场,促进本地企业互为上下游、形成产业链。大力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编制《胶州市工业企业产品目录》,架起企业供需精准高效对接的桥梁纽带。今年上半年,累计帮助65家企业达成订单8.8亿元。
二是B2G模式(Business to Government),即在依法依规前提下,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类项目。今年以来,胶州本地企业中标政府采购类项目的类别、数量、合同额均实现了新突破。例如,本地企业工程中标率已超过50%,有效破解了建筑业产值数据流向省外的问题。
三是B2C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即帮助企业开拓消费者类市场。依托大型商超和本地企业,累计举办“约惠五月,全民嗨购”“盛夏狂欢,一起嗨啤”“相约上合,嗨购五月”等大型促消费主题活动6场,“臻选好物,品YOU胶州”等各类直播活动3场,促进消费3亿元。
四是B2A模式(business to agriculture),即鼓励本地企业采购本地农产品,促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农产品加工类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积极推进“农企对接”活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搭建市内供需匹配的纽带。比如,益海嘉里项目带动5万亩粮油基地建设,利群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带动3万亩大豆生产。
三、在经济回升期深化拓展,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线下转线上”“平台赋能”等多种方式,助力本地企业走出青岛,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一是聚焦走出青岛,围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组织召开胶州、高密、诸城、寿光四市产业对接大会暨龙头企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潍坊福田汽车、青岛软控机电等18家重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二是聚焦走向全国,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各类采销对接会、供需洽谈会,扩大订单规模。如青岛有屋科技、品品好食品等10余家企业,通过参加“山东制造网行天下”线上展销、线下采销对接会,累计签约省外内订单1.3亿元。
三是聚焦融入世界,用好上合示范区和临空经济区两块“金字招牌”,推动企业走出国门拓业务、抢订单。例如,青岛森林金属有限公司生产的锥套锁紧钢筋接头先后供应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等多个国际项目,新签约订单超过3亿元、全年预计超过5亿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与海关部门、机场共同推进在胶东国际机场货运区增设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1-11月份完成外贸进出口700亿元以上,成为青岛地区唯一获评全省外贸高质量发展区的区市。(通讯员 刘京明 李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