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必将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华文明必将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02 10: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的50年,是中国和平发展、造福人类的50年”,“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作出的新贡献。对人类作出贡献的理想追求,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斗。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说过:“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毛泽东1957年3月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3年又加上了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分两步走,“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力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战略,实现第三步要比前两步困难得多,因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将第一个百年目标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描绘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后面两个15年的战略规划:从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发展战略再到新的“两步走”战略规划,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传递着历史的接力棒,向着现代化的百年梦想蓝图砥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愿景不断清晰。回顾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曾谈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如果说当时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感受到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那么现在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是中国吸取了世界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独立自主开创的一条新路,这条新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给世界上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写了强国必霸的大国崛起模式,为世界永续和平奏响了新乐章。

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由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步入了全球现代性危机的嬗变之路。面对世界发展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挑战,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自身危机感。亨廷顿用文明冲突论来解读西方现代性沉疴难除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交锋和对抗,也有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模式和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深度反思,对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进行批判。这种反思和批判其实意味着西方新自由主义制度范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受到了质疑。还有众多文人学者提出“东方文化的21世纪”或者“发现东方”,试图借助东方文化的魅力,来弥补危机,预卜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季羡林先生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主分析,东方主综合。近代以来人类面临诸多巨大的难题,靠西方那种分析思维,一味强调发展,诛求无厌,不计后果,是不可能解决的。唯有以东方的综合思维济西方的分析思维之穷,以东方文化济西方文化之穷。从发展趋势上看,21世纪,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将重现辉煌。  罗素也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和合共生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和谐、与人为善,也使得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精髓,摈弃丛林法则,在国际环境中强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倡导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能够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不搞零和博弈,在谋求本国的发展中也要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我们主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主张和平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强国必霸的大国崛起的传统模式;主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新形态,超越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为世界永续和平构起新的理想图景。

三、开放发展新理念,超越了零和博弈的霸权思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现代性危机,习近平提出了“世界之问”,并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开放发展理念进行了回答。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几次G20峰会上,习近平都表达了中国追求百花齐放、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2013年他提出增长联动,“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7年他引用德国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2018年阿根廷峰会上他呼吁:“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谋求共赢、加强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合作共赢才有出路,零和博弈只会导致失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如果走上对抗的道路,都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不能互相踩脚,甚至互相抵消。” “面对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 这些论述,既鲜明体现着唯物辩证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又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处世理念和价值追求。尽管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仍然存在,但文化多样性才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在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尊重彼此核心关切的基础上,寻找相互能够接受的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更美好世界的价值公约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需要正确理念的指引。某些西方国家对外强制输出其所谓的民主模式以及以普世价值为名的文化渗透,所谓的普世价值,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制度范式下,他们信奉弱肉强食、个人至上。他们尊崇效率、力量,秉持零和思维,认为别人赢了就是他们输了。这一价值范式,导致的必然是丛林法则,而人类文明的未来,必然需要合作共赢,需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

中华文明坚持走独立自主文明发展道路,延续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华文明必将为人类和平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曲慧敏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