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许元红: 做教研相长的“知心姐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许元红: 做教研相长的“知心姐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8-23 19: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许元红勤勉敬业、严谨认真、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在执教过程中教研相长,对待学生亦师亦友,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用专业的素养、爱心与耐心指导学生成人成才,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知心姐姐”。

8月17日, 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许元红出席青岛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两优一先”代表媒体见面会第三场,讲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许元红出生在山东沂源县一个小山村,2003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2014年作为校第一层次特聘教授引进到青岛大学工作。她是这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女博士、女教授,是村里弟弟妹妹们的榜样,是父老乡亲的骄傲……出生时家庭条件并不好,但她能够亲身感觉、深刻体会到家里的日子在一天天改变,所以她一直感恩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于领导与同事的关怀之恩,更感恩于出生和成长在伟大的祖国,感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常怀感恩之心,用心回馈社会”,是许元红经常对自己说,也是经常教育学生们的一句话。她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020年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省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本领。

她在工作中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先后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岛拔尖人才、青岛市工人先锋、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奖项或荣誉称号。

作为学科负责人,许元红带领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围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全力建设“微生物+”学科群,以重大疾病精准早筛和康养为科研创新特色,引领生命科学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思路,有效推动了学院学科和专业发展,2019、2020年青岛大学生物工程学科均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2021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她主要从事微生物检测与疾病预防控制等科研工作,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获得省部级、市厅级科学技术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团体标准1项,出版著作章节1部,h-指数达到了30。

在基础创新研究的同时,她一直秉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主动投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工作,2019年作为青岛大学方负责人与银丰生物集团共同获批建设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干细胞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为响应服务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发展的号召,于2016年11月经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获聘淄博市淄川区科技副区长,积极推动青岛大学与淄川区的产学研合作;正在开发的基于纳米酶的囊性纤维化早期诊断技术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她始终秉承“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将课程思政融入育人全过程;本着“科研反哺教学”、教研相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她将基本知识与科技前沿相结合,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并鼓励学生多聆听学术大师的报告、走进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两年多时间,依托学院举办“活力生命”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45人次,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见识、激发了创新意识;已支持102名学生在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很多同学都是慕名而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对许元红教研团队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学业困难”研究生在学院偶有出现,但许元红始终坚持“用爱心与耐心引导,不让一个人掉队”,义不容辞地接纳他们到自己的团队。她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发掘个人的优势,耐心给出改进的建议,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陪伴他们度过一段相对艰难的时期。在陪伴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攻坚克难、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理念。目前,6名此类情况学生均以丰硕成果顺利毕业。

近五年来许元红主讲《蛋白质与酶工程》、《诺贝尔奖的台前幕后》等5门本科生课程,总计382学时,共有1000余人次选学,获得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的成绩;作为负责人与知名企业联合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4个;指导创新实验中3组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人次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指导毕业研究生中近60%获得国家奖学金,近80%的毕业生考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也均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老师在工作上的努力拼搏深深地感染着我,她常常是披星戴月,工作到深夜”;“老师在实验中灵活创新的思维模式、因材施教的育人方式、对教学科研事业的追求以及生活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她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是许元红的学生们在学位论文致谢部分写下的肺腑之言,也是对一位老师的最好褒奖。(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