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青岛建造启动 有望引领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青岛建造启动 有望引领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2-19 15: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19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造启动。专家表示, “国信1号”的建造,是一个引领性、突破性和创新性项目,标记着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到来,将为我国实施“深蓝渔业”战略提供重大装备支撑与产业示范。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建造启动仪式现场 (青岛国信集团供图)

据了解,“国信1号”总长249.9m,型宽45m,型深21.5m,设计吃水12m,载重量约10万吨,排水量13万吨,设计航速10节,可移动躲避台风赤潮等恶劣气候,在全球海域开展养殖作业。全船15个养殖舱能提供80000方养殖水体,其中前13个养殖舱单舱5600m3养殖水体,与半个标准游泳池水体量相当,后2个养殖舱单舱3600m3养殖水体,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实现养殖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进行不间断强制交换,借助深层取水装置获取适宜温度盐度的海水进行养殖,保持养殖鱼类一直处于最佳生长状态,进而缩短养殖周期、提升养殖品质。

此外,随季节和水温变化,首艘养殖工船“国信1号”将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

国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我国渔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球首艘 10 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建造启动阶段,标志着我国渔业装备水平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对我国渔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保障水产品的供应,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海水养殖先后经历了五次浪潮,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看来,这几次浪潮是基于生物技术和传统养殖技术之上开展,而新的浪潮是在大型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展开,建立一个大的工业体系,标志着我国水产养殖从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进入了现代工业体系下的生产新阶段。

“未来这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的成功运营有望成为第六次水产养殖浪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刘英杰说。

记者从建造启动仪式上了解到,该船将于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拢、出坞下水并开展设备及系统调试,2022年3月正式交付运营。

2019年以来,青岛国信集团发起并联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台州大陈岛养殖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蓝色粮仓公司等单位开展项目科技攻关和产业示范应用,合作研发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在资本和产业的加持下,这一项目实现了由实验室科技成果向产业示范应用的突破和落地。经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攻关,养殖工船集成了养殖水体交换系统、鱼苗入舱系统、饲料投喂系统、成鱼起捕系统、加工系统、鱼获冷藏装置、养殖实验室和养殖集控系统,开辟了海上“移动牧场”的工业化养殖新模式。

“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创造了养殖渔船单船吨位和养殖规模最大、单舱水体量最高、具备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首个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式大型养殖平台等多项国内外记录,填补了行业空白。

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董韶光告诉记者,这艘船投入使用后,年产量高品质鱼类预计在3200至4000吨,年产值达2.2亿元左右。

据悉,后续青岛国信集团将联合各合作方逐步投资建设50艘养殖工船,形成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年产名贵海水鱼类20余万吨,产值突破110亿元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全力将项目打造成为世界级深远海养殖的示范工程。

董韶光表示,青岛国信集团将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平台的优势,围绕着海洋全产业链条,将种苗的繁育到饲料和疫苗的研制、养殖、加工、销售、贸易等各环节串联起来,聚集上下游企业,从而打造一条海洋渔业的生态圈。

为对养殖工船高效养殖作业工作原理、装备工况适应性以及工业化高效养殖模式开展试验研究,国信中船公司同步启动实施了“国信101”号中试船项目。中试船总吨位约3000吨,排水量约6800吨,已于11月6日在浙江台州交付,目前正在南海海域正式开展大黄鱼养殖试验,春节前将完成第一批大黄鱼出货,形成首批试验成果。(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