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时十余年培育“海蛎1号” 有望成为牡蛎国际市场高端产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时十余年培育“海蛎1号” 有望成为牡蛎国际市场高端产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27 21: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0年审定通过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营养品质新品种长牡蛎“海蛎1号”榜上有名。“海蛎1号”是海洋所贝类增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团队在对牡蛎野生种质资源精细评估以及营养品质性状系统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子育种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历时十余年培育成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培育高营养品质新品种长牡蛎“海蛎1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供图)

我国的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四分之一。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牡蛎的需求持续增强。但我国牡蛎产业存在高端产品匮乏、在国际市场占比较低的问题。因此牡蛎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需求凸显,我国急需高品质的特色牡蛎产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培育高营养品质新品种长牡蛎“海蛎1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供图)

糖原作为牡蛎鲜味的主要呈味物质之一,直接影响“蛎味”和消费者的口感,是牡蛎产品重要的品质性状。糖原含量高是高端牡蛎的最主要特色,也是其成为国际市场流行性消费贝类的重要原因。牡蛎的糖原等品质性状缺乏活体检测技术,且其含量极易受养殖环境、季节及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糖原等品质性状的改良一直是国际牡蛎育种研究的难点。 

育种团队在牡蛎基因组重测序和同质化驯养的基础上,系统评估了我国长牡蛎的群体结构和种质特征,获得了一批优异的育种基础群体。同时,团队深入开展经济性状认知与遗传解析工作,阐明了长牡蛎糖原含量的性状特性,并开发了糖原含量相关的高效分子标记和分子育种模块。利用河北乐亭的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糖原含量为目标性状,采用基因模块辅助选育技术结合家系选育培育而成。

经过测试发现,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11月龄的成贝糖原含量(干样)平均提高25.4%,生长速度保持不变。适宜在黄渤海牡蛎主产区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长牡蛎“海蛎1号”具有糖原含量高的显著优点,可显著提升我国牡蛎的产品品质,市场价值潜力巨大。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养殖将带动我国牡蛎产业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望成为牡蛎国际市场的高端产品,助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