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8-02 21: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隆重举行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云所庆”,纪念活动通过网络同步在线直播。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代表中国科学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贺。他勉励海洋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围绕“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卞建平代表青岛市政府向海洋所70华诞表示祝贺。他表示,70年来海洋所硕果累累、弦歌不辍,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和青岛市地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青岛市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洋所发展,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为海洋所及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创新发展做好坚实后盾。

活动共收到相关国家部委、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等120多家单位,及130多名院士、专家、学者、校友发来的贺信贺电和祝福视频,为海洋所七十华诞送上美好祝愿。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回顾海洋所70年发展历程 (摄影 王少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回顾了海洋所七十年的光辉历程。海洋所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中应运而生,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于新世纪扬帆起航。70年来,海洋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学科到系统研究、从“望洋兴叹”到“百舸争流”的巨大变化。

王凡表示,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海洋所塑造了光辉的历史。海洋所的七秩芳华,是从近海走向深海的70年,是育人铸魂的70年,是开放共赢的70年,是砥砺奋进、科技报国的70年。新的发展时期,海洋所围绕“三个面向”“四个率先”,不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进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与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科学”号连线 (摄影 王敏)

活动现场与正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科学”号科考船进行了直播连线,“科学”号全体船队员汇报了航次执行情况,并向海洋所70华诞送上真挚祝福。

纪念活动上,海洋所发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所取得的十项重要科技进展,分别是:海岸带-近海-大洋一体化综合观测网络、深远海综合探测体系、海洋生物特殊生命机制新认知、海洋农业技术创新与蓝色粮仓建设、近海典型生态灾害形成理论与防控技术、西太平洋环流及其气候效应、古气候变化的海洋记录、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俯冲带发震机制与板块演化的新理论、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机制。

活动现场揭晓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新闻链接:海洋生物新物种命名

海洋生物分类是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学科,汇聚了曾呈奎、刘瑞玉、郑守仪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领头分类学家,创建起全国海洋生物门类最为齐整、研究力量最为雄厚的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涉及了几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门类的分类研究,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

近年来,从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热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样性探测与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大量新发现,已形成重要国际影响。

自2009年至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分类学者发表了2新科、2新亚科、17新属、276个新种,发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新物种占国内总数的65%;发表深海生物 1新科、2新亚科、6新属、83个新种。

本次纪念活动发布的5个深海新物种介绍:

(1)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该紫柳珊瑚新种高约33cm,呈扇状,亮紫色,寓意“紫气东来”。隶属珊瑚纲、软珊瑚目、紫柳珊瑚科。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1549米水深。

(2)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

该多毛类新种长6–7cm,体覆闪亮的金色鱼叉状刚毛,犹如“黄金战甲”。隶属多毛纲、鳞沙蚕科、镖毛虫属。于2019年发现于卡罗琳海山888-980米的岩石底。

(3)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 nov.

首次在西太平洋发现的深海海蛞蝓(又称海兔),隶属腹足纲、裸鳃目、三歧海牛科。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970-1262m深的岩石底。体长达12cm,前部呈粉红色,以红珊瑚为食。

(4)海洋所异胸虾(新种)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

铠甲虾新种,隶属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异胸虾科。成体长约18厘米,头胸甲胃区长有六边形排列的刺,螯足和步足细长,长有6或7列尖刺。该种与柳珊瑚共生,于2017年、2018年分别发现于卡罗琳海山和麦哲伦海山1246-1366米深。

(5)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

海绵新种,高达450厘米,长茎秆上生有多个分支,顶端具蘑菇状的小海绵体。寓意“继往开来,生生不息”,隶属六放海绵纲、松骨海绵目、花骨海绵科。2017、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859-1054米深的岩石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