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果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果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7-03 09: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2日,2019年度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表彰为山东省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团队完成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与变异的关键过程和气候效应”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项是山东省内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级别奖励,凸显了近年来该省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

科研人员布放深海潜标重力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供图)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的暖水区域,其高海温促进了大气强烈的对流运动,是驱动热带大气环流的主要热源,也是东亚季风和厄尔尼诺现象的策源地。暖池的温度和盐度结构(简称“热盐结构”)是维持其表层高海温的关键,而其温度和盐度的变异则能导致多种重要气候现象。暖池储存的大量热水,只要有一小部分流动到东太平洋,就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改变世界各地的天气格局。因此,暖池的热盐结构、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是现代海洋学和气候学的研究热点。

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进行深海潜标布放作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供图)

以往对暖池结构的认识主要局限在表层温度的“准二维”分布,但对于海面以下的深层结构和盐度结构并不了解,也就无法深入理解暖池高海温的维持机制和引起气候变化的原理。研究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历经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实现了对暖池核心的全深度潜标观测,获取了温度、盐度和海流的连续观测资料,在暖池内部发现并命名了新的水团“北太平洋热带次表层水”,并发现了丰富的中小尺度(直径小于1000公里)热盐结构,从而完整刻画出暖池的三维热盐结构。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暖池温盐变异的主要机理,并发现了暖池温盐变异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我国华南降水变化的重要影响,揭示了暖池的盐度变化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阐释了暖池海温异常增暖造成我国华南秋季严重干旱的机理,为科学预测和应对这些气候灾害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团队提出了新的历史数据订正方案,有效提高了暖池乃至全球海洋温盐资料的质量,发展出了新型的气候变化预报系统,显著提高了对近年来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能力。

该项目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球格点化海洋温盐资料集,被国际同行广泛应用,并引领对暖池的科学认识由准二维向三维发展,初步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

热带西太平洋是我国经济活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区域。该项目取得的科学突破显著提高了我国对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洋、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报能力,加强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了由我国发起并主导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为落实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强国建设及推进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