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15.83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深海装备成果转化结硕果

破纪录15.83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深海装备成果转化结硕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4-16 15: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军研究团队开创性研发且独有的“中科海开拓”系列深水可视化可控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完成装备成果转化,正式入列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地球物理勘探船。

“中科海开拓”系列3500米级深水可视化可控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搭载“海洋地质九号”地球物理勘探船,在我国南海1778m水深成功完成海试验收,获取单柱、连续、低扰动沉积物柱状样品15.83米,取样率88%,超过该取样系统15米的设计最大取样长度,创造了该海域具有姿态和方位信息样品的最长记录,大幅刷新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取样长度纪录(9.5米)。

海试验收人员与 15.83米样品合影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中科海开拓”系列深水可视化可控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颠覆了原有重力活塞取样的设计原理,降低了对作业海况等级的要求,极大地提升了海上作业安全程度,可搭载多类水下传感器,具有在线和声学通讯控制等功能,在不显著增加自身重量和有限作业甲板面积的前提下,可完成连续、低扰动的柱状沉积物定点采样、沉积物多层温度探测、打桩基、布设小型海底空间站等工作。

取样器海上作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中科海开拓”系列自主研发深海装备成果的转化,实现了中科院海洋所由科学目标和需求为导向的深海装备样机自主研发应用,向深海定型技术装备定制量产常态化使用的跨越,构建了“船-装备-人员”的模块化、一体化、体系化发展模式,为下一步海洋所多套自主研发海洋装备的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必将有效提高我国深海探测技术水平,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和样品支撑。(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