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   本网专稿

向海而兴 “海洋大省”山东书写蓝色华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6-09 07:52:24
分享

向海而兴 “海洋大省”山东书写蓝色华章
 
日照港码头
 
 
向海而兴 “海洋大省”山东书写蓝色华章
 
 
下漯深度7000多米的“蛟龙”号
 
向海而兴 “海洋大省”山东书写蓝色华章
 
烟台来福士海洋生产基地。
 
 
“海洋大省”山东正立足海洋优势和特色,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开辟更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空间”。

“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破解山东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打造未来发展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5月10日举行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上说。

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毗邻海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岸线长3345公里,占全国的1/6。山东拥有青岛、日照、烟台3个4亿吨大港。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拥有中科院海洋所等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发机构,海洋高级科技人才占全国的50%以上。

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也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拓展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7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4%,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位。

刘家义指出,山东要发挥海洋科技优势,构建开放型海洋产业体系。抓住全球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机,提升海洋产业合作水平,全力打造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带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尽快抢占海洋产业制高点。

向海而兴,经略海洋!山东正大笔书写绚丽蓝色华章。

布局转型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港口兴,通天下。刘家义强调,海洋经济走在前面,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推进港口发展一体化、港口装备智能化、港口业态高端化、港城发展协同化,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处于山东龙头地位的青岛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二大港口,年吞吐量已超过5亿吨,能靠泊世界上最大吨位散货运输船。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建成并投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截至目前创下了42.9自然箱/小时单机平均效率,打破世界纪录。

青岛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郑明辉表示:“智能化代表着港口的未来发展方向。青岛港将深化实施港口生产智能化改造,引领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发展。”

作为中国进口铝矾土第一大港,烟台港1861年开埠,扼守渤海湾入海口,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通航。自2014年起,烟台港在铝矾土资源大国几内亚建设博凯内港码头,并联合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中国魏桥创业集团开辟了一条自几内亚至烟台港的中非海上铝矾土运输航线,实现年铝矾土出货量3000万吨。

除此之外,山东还拥有日照、威海、东营、潍坊、滨州另外5个沿海港口,港口总吞吐量居中国沿海省份第二位。

为推进港口发展一体化,今年5月,山东打响港口整合新一枪:整合滨州港、东营港和潍坊港,组建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该集团由山东高速集团控股、注册资本135亿元。

山东高速集团董事长孙亮表示,整合后渤海湾三港将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港航交通、物流、信息“一张网”,港口岸线、航道等资源开发保护“一张图”,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山东高速集团在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施工、物流、金融等领域的优势,也将促进港口产业链完善,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

“这是山东港口重新布局、转型发展的第一步,也拉开了山东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的序幕。”山东大学教授王忠武表示。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露端倪

目前,山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露端倪,包括海洋生命健康、海洋高端装备、海水利用、绿色海洋化工等一系列产业已经具备不错的发展基础,涌现了出明月海藻、中集来福士、东方海洋等一批知名企业。

在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中国南海作业海域进行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能够解决上万人口用电问题的浮式电站完整解决方案,可以海钓、吃海鲜大餐的海洋牧场平台,脱离陆地进行生活的智慧海上城市……这是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正在绘制的大海洋产业蓝图。

中集来福士总裁王建中指出,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去年继“蓝鲸1号”在南海实现我国可燃冰开采领域零的突破,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又在中集来福士建造完成。这个“海上巨无霸”高约37层楼,可以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作业,最大钻井深度1.52万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作为山东海洋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2010年以来,中集来福士开始陆续交付钻井平台,占中国交付深水钻井平台数量的80%,而且所交付的平台覆盖了全球主要的产油区,包括海况条件最为恶劣的挪威北海,以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硬件成为当地海域“明星平台”,在全球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连续驶出的大国重器成为山东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做大做强的缩影。自重5.42万吨,载重量40万吨,满载状态相当于6666节火车车皮运力……世界最大的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近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命名交付。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总经理陈埥表示:“该船将用于巴西至中国航线铁矿石运输,最高航速14.5节,中途不加油可在地球上任意两个港口间执行运输任务。”

新动能崛起的同时,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样大有可为。在山东鑫发渔业集团的金枪鱼罐头生产车间,一条条来自印度洋的金枪鱼被加工成罐头,销往欧美和日韩等地。“仅靠卖原料,远洋捕捞挣的就是辛苦钱。”项目经理高飞越告诉记者,以前金枪鱼骨、鱼皮只能当鱼粉卖,几元钱一公斤,现在做成食品,价值翻了十几倍;东方海洋与海洋大学联合研发的定向酶解技术,将鱼片加工剩下的鱼皮加工成胶原蛋白,价值翻了上百倍。

根据规划,山东正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通过巩固提升海洋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壮大发展海洋服务业,力争到2022年,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

以海为媒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成为山东积极“出海”、实现全球范围内布点布局的抓手。截至目前,青岛港仅在“一带一路”的友好港就有22个。离青岛港不远处的胶州,目前已建成了多式联运的“立体新丝路”,胶州及其周边企业可直接在铁路中心站实现装箱、通关。陆海联运模式,是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借助“一带一路”的对外经济走廊,建全新高效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积极尝试。

作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日照港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延伸国际物流供应链和产业链,先后开通日照通往成都、欧洲的“照蓉欧”集装箱国际班列、“日照—中东”件杂货班轮航线和“日照—中亚”集装箱国际班列等。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日照港将逐步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综合性枢纽港和示范港。

刘家义表示,海洋是连接五洲的“大通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打造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山东开放新格局。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