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籍新疆军垦二代:那一年他19岁,带着嘱托开始守边

来源:齐鲁网
2017-07-28 18:18:07
分享

齐鲁网7月28日讯半个多世纪前,两万多名山东女兵来到了人烟稀少、荒漠遍野的新疆。现在她们的后代依然扎根新疆,将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军垦精神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更多的山东人来到天山南北,正在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奋斗着。

走进山东籍新疆军垦二代:那一年他19岁,带着嘱托开始守边

守护边境 军垦二代坚守边防29载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八国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在新疆广袤的边境管理区,一座小平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位护边员就是一名哨兵,他们世代生活在边境地区,把守边作为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

今年是护边员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在位于中哈边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桑德克哨所第29个年头了。马军武说:“每年都说回回回,孩子小的时候就说回去看孩子吧,光靠老人也不行,就这样一年靠一年,一年靠一年,快三十年了也就过来了。”

1988年 4月23日,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爆发特大洪水。按照国际法惯例,国界在界河中心,如果河水改道,包括团机关在内的50多平方公里土地将非我方所有。为防止国土受损,185团军垦战士们迅速投入到抗洪守土战斗中。经过16天的昼夜奋战,防洪大坝胜利合拢,国土丝毫未损。此后,为了防止类似灾害再发生,上级决定在界河边建立桑德克民兵哨所。

马军武的父母都是山东人,1964年从济南军区集体转业到了185团,开始了屯垦戍边、扎根边疆的生活,那时的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荒种地的同时还肩负着守护边境的重担。

作为军垦二代,马军武带着父母的声声叮咛,背负着全团干部职工的嘱托,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桑德克哨所,开始了他的守边生活,那一年他19岁,还是大家口中的“小马”。

“每天在这个边上要巡逻,一线走下来是40公里路。”说起在哨所度过的漫漫29年,这个内敛的山东汉子最想感谢的人是他的妻子。1991年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张正美,第二年两人结婚之后就一起住到了哨所,“作为一个女人陪着我在这个地方也快三十年了。”

走进山东籍新疆军垦二代:那一年他19岁,带着嘱托开始守边

蚊虫肆虐 头戴纱帽守边防

桑德克哨所地处中国版图的西北角上,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是 “世界四大蚊虫区”之一,有人开玩笑说,在这里一年要“死”4次:春天被洪水吓死,夏天被蚊虫咬死,秋天被风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冻死。

马军武妻子张正美告诉记者:“我记得2012年小咬多的时候我也受不了,我就跑回家说怎么来到这个鬼地方咬死了,我爸和我妈都很平静说待了四五十年了我们就这样一年一年过来的嘛。”

张正美的父母也是上世纪60年代来自山东的军垦一代,在边疆一呆就是一辈子,他们身上那种勤劳勇敢不怕苦的精神是张正美多年来坚守边防的动力。

每年进入6、7月份,一种叫“小咬”的蚊蠓,就会铺天盖地而来,把人咬得苦不堪言。

虽然六七月份月平均温度已达30度,但生活在这里却与舒适凉爽的夏季衣衫无缘。身着长衣长裤,头上蒙着的各色纱巾,这是最基本的防虫装备。自从来到哨所,张正美就就再也没有穿过裙子。

开朗的张正美骨子里是个典型的山东人,性格爽朗,为人耿直,喜欢热闹。让父母和朋友甚至她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能在这个荒凉的哨所一呆就是将近30年。张正美说:“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32号界碑就是我们家。”

走进山东籍新疆军垦二代:那一年他19岁,带着嘱托开始守边

相依为命,走过那段艰难岁月

桑德克哨所位于中哈界河边,曾经的这里有“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之说。

张正美说:“有电没电变化太大了,没电晚上六点黑天,到晚上十二点,蜡烛也不舍得点,点个煤油灯熏得鼻子黑黑的,有了电一切都会改变。”

2006年10月21日,对于马军武和张正美来说这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之后他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我们很难想想常年没有电的日子会是多么的枯燥乏味,乐观的张正美回忆起没有通电之前的日子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吃苦一定有,所以每次说起来不伤心是假的,每次我说到这个我都是泪流满面的,但是我现在学着坚强,应该把快乐带给别人,要是没有电没有什么的,日子真的很难熬,对我来说特别难熬,马军武就会说日子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对于常年坚守边防线的夫妻俩来说,在桑德克哨所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比恶劣的环境更可怕的是孤独寂寞。张正美说:“关键是没人啊,一个人都没有,你不着急你不抓狂。”

相依为命、同甘共苦这些词用在马军武和张正美身上一点都不过,每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更加坚定彼此相互守候的决心。

张正美说,“我拐过第一个大弯的时候我就看烟囱冒没冒烟,那时候不是烧羊粪吗,我就看那个烟囱烟会呼呼的往上顶,我一看烟囱冒烟,哦,马军武还活着。”

这些现在听起来搞笑中透着一丝凄凉的故事,却是马军武夫妇驻守边防的真实经历。

29年过去了,恶劣的环境依旧,但是在马军武看来苦日子都过去了,因为电有了,路通了,来来往往的人也多了。

马军武说:“现在毕竟是说日子好了人也多了,现在挺热闹。”

当曾经的小马变成了现在的老马,守护边防的决心依然未变。在被习总书记接见时,马军武曾经说过“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如今,他用行动践行着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时刻肩负维护国家边界安全和保卫领土主权的职责。

走进山东籍新疆军垦二代:那一年他19岁,带着嘱托开始守边

放弃高薪,他选择了像父辈一样坚守

当马军武继续骑着他的摩托车行驶在中哈边境线上,50岁的丁林喜面色凝重的走在芳婷针纺织的车间里,思考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身材高大挺拔,性格直率豪爽,虽然出生在新疆,但是一直会说自己是山东人。

新疆芳婷针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丁林喜告诉记者:“我的父母是从1958年来到新疆的,1958年11月份他们就过来了,响应中央支边,支持边疆建设,发展新疆,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工作。”

1958年父母响应祖国的号召从山东来到新疆,扎根边疆,作为军垦二代,丁林喜有过离开新疆的机会,但他选择了像父辈一样坚守。

丁双喜说:“有一家企业给我年薪二十万,让我去到他们的企业。”

对于当时年薪只有两三万的丁林喜来说,二十万年薪不是小数,完全可以让妻子和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下,他觉得作为军垦二代,有更重要的使命在等着他。

从18岁入厂当挡车工,到成为芳婷公司的董事长,已过去了32个年头。2014年丁林喜担任新疆芳婷针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时公司处于亏损700多万的状态。三年的时间,他不断开拓新的销售途径,拓宽海外市场,2016年公司亏损缩减到了100万,并预计今年有可能扭亏为盈。

丁林喜说,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走出去,建立市场,推广自己的品牌。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丁林喜干劲十足,想想父辈们初到新疆屯垦戍边时的辛苦,他觉得眼下所面临的困难似乎简单的多。

走进山东籍新疆军垦二代:那一年他19岁,带着嘱托开始守边

  扎根边疆,实现心中梦想

伊犁四矿是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的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这是一座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配套煤矿。孙成磊怀揣梦想来到了这里,“我12年来的时候矿井的基本建设还没有结束,应该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平时在地面上就是做一些技术管理,资料整理。”

而如今五年过去了,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作为掘进科科长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

由于工作繁忙,平时大部分时间住在矿上安排的宿舍里,虽然家和矿井相距只有二十多公里,但是平时很少有空能够住在家里,每次回家也都是行色匆匆。

2013年孙成磊与同在矿上工作的山东姑娘周倩倩结婚了,很快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但是由于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顾家,为此他对妻子和孩子深感歉意,他说多亏妻子的体谅,才能让他平时毫无负担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孙成磊的妻子周倩倩说:“我们两口子开玩笑,我说我是煤三代,他说人家都是富二代啊,官二代啊,你是煤三代有什么可炫富的,我是煤三代也挺骄傲的嘛。我对这个环境还是了解的比较透彻的。”

新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也给了像孙成磊一样怀揣梦想来到新疆的青年人一个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

目前,有兖矿、山能、山钢、黄金、重工和省交工集团等多家山东企业赴新疆投资,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额397.77亿元。越来越多的山东人走进新疆,扎根新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编后:目前仍有千千万万个像马军武、张正美和丁林喜这样的山东籍军垦二代甚至三代选择留在边疆,继续着前辈们未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像孙成磊这样来自山东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带着知识和理想远赴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年的军垦精神、山东精神并没有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在新时期下,这些年轻人依然用实际行动,让这种精神在天山南北,代代相传。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