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布《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投资62亿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作者:刘晓婧 来源:鲁网 
2017-07-26 14:48:00
分享

鲁网7月27日讯(记者刘晓婧 实习生郭松潇)记者从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建设海洋牧场,促进海洋渔业发展,有效应对渔业面临的生态安全等问题,山东省编制并发布了《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海洋牧场,即在一定海域内,基于生态学原理营造多营养级的海洋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开展生物资源养护和海水增养殖生产的渔场。

海洋牧场是推动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是渔业转型升级走向深蓝的现实而重大的选择。山东省海域辽阔,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海洋食物的供给,是一个大的战略考量。但长期以来,离岸养殖海域缺乏庇护、环境条件恶劣和渔业装备技术的落后,使大规模海水养殖集中在狭小的近岸海域,带来了产业密集、生态损失、病害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据悉,2014 年以来,山东省坚持全生态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打造,强力推进生态安全、智慧透明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累计投入财政扶持资金12.39 亿元,扶持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52 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14 处;制定了全省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和省级牧场评定标准,推动五大类海洋牧场特色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为解决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生态环境“看不见、测不准、不可控”的难题,在全省布局建设了海洋牧场观测网。

二是山东省积极探索推进海洋牧场平台建设,打造“海上空间站”,支撑山东省渔业走向深远海。目前全省已有16 座海洋牧场平台投入使用,在建或准备建设的30 座,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我国首个自主设计直径30 米的离岸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在烟台中集来福士开工建设,全省大型钢制深水智能网箱达到220个。首个海洋牧场气垫船在无棣大河口海洋牧场投入使用。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联合设计的国内首艘大型养殖工船在日照万泽丰下水,开始在离岸50 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海域作业。由烟台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国内首座半潜式海洋牧场平台在长岛弘祥海洋牧场交付使用,这是山东省海洋牧场平台领域推出的第三代产品,作业水深可达30 米,为海洋牧场建设向深远海推进奠定了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海洋牧场科技攻关,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企对接。目前全省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30 余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10 余家。省厅成立了“山东省人工鱼礁技术管理中心”,在莱州、长岛、威海、日照设立4 个生态型人工鱼礁实验中心,开展了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模拟试验,在生态型人工鱼礁选材、选型、设计、礁区布局、水动力、海藻场构建及渔业资源管控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次发布的《规划》共九章,对山东省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空间布局,明确了未来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支撑体系,全面打造“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同时划定限定发展区。着力推进海洋牧场的综合性、生态化建设,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牧场,进一步完善牧场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传统渔业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建设“海上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关于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把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示范引领,实施政策驱动,强化科技支撑,高起点推动海洋牧场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培育新业态,扶持新产业,转变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模式,加快渔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传统渔业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建设“海上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规划》近期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海洋牧场的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450万吨;海洋牧场产品产值达到950亿元,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综合收入增加到3000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25%和60%。

实现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投放人工鱼礁2000万空方以上,年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种100亿单位,建设省级海钓基地30处,游客年接待能力达600万人次以上;新开发建设底播型海洋牧场9万余公顷;新升级改造田园型海洋牧场生态方2.3万公顷以上;新建设以深水智能网箱、养殖休闲平台、养殖工船等为主体的装备型海洋牧场10处。

实现海洋牧场高端水产品稳定供应。将海洋牧场打造成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有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牧场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国内领先水平的海洋牧场科技创新高地。推进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结,基本建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牧场集聚区。

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强化。坚持用海与养海并举,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科学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海洋牧场水质达标率达到95%。

《规划》展望期目标任务(2021—2025年)是在实现规划期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海洋牧场生态管控能力,扩大生态修复范围,海洋牧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实现水生生物资源饱和溢出效应,牧场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牧场生物种质库建设配备完成;海外和远洋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

在产业发展布局方面,根据水域自然禀赋、渔业产业特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牧场特色和建设类型,优化牧场产业结构,打造“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同时划定禁止发展区。

“一体”即建设人工鱼礁主体区;“两带”即建设滨岸观光渔业带和离岸休闲海钓带;“三区”即设黄河三角洲海域大宗贝类底播区、半岛东北部海域海珍品底播区和半岛南部海域高值贝类底播区;“四园”即建设莱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园、烟威近海贝藻生态园、半岛东部“海洋蔬菜”生态园以及海州湾种质养护生态园。“多点”即依据海区自然条件和装备类型布局,建设多处装备型海洋牧场,推动牧场渔业由近岸向离岸深水区域拓展。

在建设内容方面,按照海洋牧场功能和建设方式,将海洋牧场划分为投礁型、游钓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五种类型。

投礁型海洋牧场:依据海区环境生物承载力,以投放人工鱼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核心,科学布局建设投礁型海洋牧场。

游钓型海洋牧场:以休闲海钓为核心,完善“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建设海钓船、整治海岸线、提升服务能力”五配套,注重全产业链、全服务链衔接,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和特色鲜明的“海上高尔夫”。

底播型海洋牧场:以底栖贝类和底栖海珍品的增殖为核心,对海域滩涂进行整体规划,按园区模式打造。依据基础调查与动态监测数据,因地制宜,确定增殖种类和养殖容量。根据空间布局和品种类别实施轮捕轮养,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底播型海洋牧场。

田园型海洋牧场:以立体、循环、生态养殖为核心,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鱼虾贝藻参多营养层级科学增养殖。

装备型海洋牧场:运用现代技术装备,发挥离岸养殖核心特色,在深远海建设以大型智能网箱、深海养殖工船、养殖平台为主要设施的装备型海洋牧场,融合应用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生产的集约化、装备化和智能化。

下一步,按照省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我厅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重点从以下四方面组织做好《规划》的贯彻落实。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围绕规划落实,抓紧组织制定各地的“海洋牧场建设方案,积极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我厅将加强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进展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是开展创新实践。及时推广总结各地“海洋牧场建设先进经验,制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供资金保障,极推进海洋渔业金融领域的创新,全面提供金融支持,确保规划的实施。

三是完善支撑体系。依据牧场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内容,我厅将重点组织开展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估等9项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牧场建设技术支撑体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规划》,提高公众意识,为规划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