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坐拥炎热夏季,不少市民将济南誉为“新四大火炉城市”之一,更是有人由衷感慨“我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然而,近日一则“著名体育记者因空调在家中去世”的帖子在朋友圈被刷屏,无独有偶,没几天“男子车内开空调睡一晚,被发现时已身亡”的报道又成为关注热点。吹空调也有生命危险?记者对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专访,他们用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原来空调也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使用超过10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检修
关于“著名体育记者因空调在家中去世”的帖子中表示,这次不幸事故原因在于空调发生了自燃,并释放出毒气所致。对此,济南冰山电器公司经理董向山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从事空调行业17年了,根据他的经验,空调发生自燃通常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空调运行时电压不足,电力比较低,导致电路负荷过重;空调外挂机外面没有足够的散热空间;空调过度使用,导致线路老化;空调室内机受潮。
“空调室内机受潮自燃是由于使用环境过于潮湿所致,家用环境一般不会。”因此,董向山建议:“为了防止空调线路负荷超标,家里空调应该有单独的线路,不要和家里照明等混合在一条线路上。如果空调使用年限达到10年,想再继续使用,一定要找专业技术人员对空调进行详细检测,看看线路是否有老化的问题。空调外挂机的地方,不要堆放其他物品,以免影响散热。”
对于网上流传的“彻夜开空调,空调长时间运转会导致自燃”的说法,董向山表示,“如果空调和线路都没有问题,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非常小,这么多年我确实还没见过,生活中空调自燃多是线路老化所致。”
为了延长空调使用寿命,保证安全,董向山建议:“每年换季时,使用空调前要注意清洗内外机的散热片和滤网,从而保证空气顺畅流通。”每次空调关闭后,至少间隔三分钟重新开启,可以降低主板和压缩机的负荷,延长使用寿命;如果长时间不再使用空调,一定要拔下电源线;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宜过低,以26℃为最佳。
关闭空调几分钟后,再关闭车辆发动机
“每年夏天使用车载空调前,最好先到维修处或4S店检查一下空调滤芯器。”东风雪铁龙济南开元4S店服务接待经理徐小童告诉记者,“尤其考虑到济南春季杨絮非常多,很多都会被吸附在滤芯器上,如果不更换或清理,到了潮湿闷热的夏季,这些杂质就会发霉产生异味。”
同时,徐小童表示,有的车主可能会感觉车刚买了没两年,空调制冷效果却明显下降。“三年以内的车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很多可能是因为车主忽略了空调冷凝器的清洗,因为这里也会吸附很多杂质,导致不能正常散热。”
在夏季用车过程中,不少车主在到达目的地后习惯于直接关闭发动机,而不提前关闭空调。“应该先关闭空调,让鼓风机吹一会儿,然后再关闭发动机,这样下次再启用空调时里面是干燥的。”徐小童解释道,“因为直接熄火后,空调管路和出风口容易凝聚湿气,滋生细菌,一方面不利于健康,另一方面时间长了空调刚打开时容易吹出来湿热的风。”
“如果原地不行车超过10分钟,一定要关闭空调,打开车窗保持空气流通。”徐小童表示,“因为发动机怠速运转状态下,汽油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被吸入车内,就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而在行车过程中,外面温度很高,车内温度较低时,车窗容易结霜,前挡玻璃可以用雨刷除霜,两侧玻璃只要落下再升起,密封条就会刮除结霜,以免影响后视镜视线。
此外,徐小童提醒道,夏季如果车辆经过暴晒,车内温度可能短时间内达到50摄氏度以上,这时再用车时不要急于关闭车门车窗并打开空调,因为这时空调制冷效果较慢。“原地打开右侧车窗,来回开关几次车门,车内温度可以快速下降10摄氏度左右。如果实在着急,可以上车后落下对角两个车窗,车辆跑一到两公里,车内温度也会因为空气加速对流而迅速降低。”
空调冷风太强劲,可能诱发面瘫、颈椎病等
每到夏季,各种“空调病”屡见不鲜,其中“吹空调吹出来面瘫”的报道就经常出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唐吉友表示,“面瘫属于常见病,是由于面部神经麻痹引起的一种疾病。”据介绍,面瘫有多种致病原因,包括感冒后的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力低下等,而吹空调受凉只是面瘫的诱发因素。
“口眼歪斜,一侧面部僵硬,无法完成鼓嘴等动作,是面瘫的典型症状。”唐吉友表示,急性期面瘫可以通过抗病毒和营养神经的药物缓解症状,恢复期则可以借助针灸、按摩等多种理疗手段巩固效果。为了预防面瘫,专家建议,晚上睡觉时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洗头后要吹干头发再休息。
同时,由于夏季我们穿衣单薄,如果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低温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引起关节受冷疼痛,尤其是对于关节炎、颈椎病和腰椎病的人群,容易造成脖子和后背僵硬、腰部和四肢酸痛、手脚冰凉发麻的常见症状。
此外,长时间开空调,室内空气干燥,空气不流通,与室外温差较大,还容易导致干眼症,嘴唇干涩,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呼吸道不适,以及感冒等疾病。因此,专家提醒道,夏季在空调房内要多喝白开水、定时打开窗户保持通风、不要对着空调出风口直吹,气温不高时例如清晨和傍晚适当到户外活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晓丽)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