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7月19日,记者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其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的近江牡蛎苗种繁育工作刚刚顺利通过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苗种数量已超过1000万粒,将对推动我国北方河口荒漠化治理、近海环境治理、北方近江牡蛎资源与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莉是此次近江牡蛎苗种繁育工作的团队负责人。据她介绍,近年来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滨州相关河口的近江牡蛎自然种群资源锐减,团队曾多次现场取种都未能成功。今年春天,团队终于在滨州相关河口重新发现近江牡蛎自然种群,迅即分批次开展了近江牡蛎规模化苗种繁育,并一举获得成功。本次近江牡蛎苗种繁育采用聚丙烯塑料片和牡蛎壳作为附着基进行采苗,苗种数量超过1000万粒,其他批次以及其他育苗点的近江牡蛎幼虫也陆续附着变态并进入后期培育。
据了解,近年来,黄渤海口成片的近江牡蛎自然种群几乎绝种。此次李莉团队将繁育成功的苗种一部分放流,一部分通过构建人工牡蛎礁相对固定,将壮大其野生资源,在北方河口区形成稳定的自然种群,进而推动黄渤海地区近江牡蛎的自然资源修复,显著提升和改善河口区生态系统功能。
记者采访时,李莉正动身出发去北海考察当地的牡蛎养殖模式,期待能在苗种繁育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形成新的牡蛎品牌,形成海洋资源的保护、利用及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 王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