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茂腔戏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7-11 09:51:28
分享

胶州茂腔戏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7月10日晚,由山东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带来的大型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山东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青岛文广新局副局长王琳,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锦秀,以及现场近千名观众观看了表演。

据了解,该剧从今年山东省报送的20多个地方戏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全剧以胶州秧歌出国表演为背景,以老年人的婚姻、养老为主线,折射出山东半岛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秧歌乡的故事》讲述了老冯头一家人的故事:老冯头的亲家母李香兰是胶州大秧歌的传承人,村里准备请她来培训秧歌队伍,两人也有意趁此机会结束单身生活,谁知却遭到儿媳巧真的反对;另一方面,当地因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老冯头旧房拆迁的补偿款即将到位,巧真担心“肥水流进外人田”,于是她使尽浑身解数阻拦李香兰此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这部戏在编排上非常接地气,反映出家庭小社会、社会大家庭的理念。”胶州市茂腔秧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刘宗涛介绍说,秧歌和茂腔是胶州特有的传统文化,且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本剧以轻喜剧风格为主调,在艺术方面将二者进行了整合。

据介绍,新世纪以来,青岛地区农村率先实现了城镇化,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行了老年养老保险制度,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转为社会养老。在为儿女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同时,不少丧偶老人也有了强烈的精神需求,他们欲寻找黄昏恋人共同携手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对于他们的正当要求,作为儿女的年轻人们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态度。

“本剧正是针对这一新时期的社会现象而创作,取材于当地农村,是剧作家在农村长期生活、观察、体验、开掘与升华的精品力作。”刘宗涛表示,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下,剧组人员精心策划,历时两个多月编排出这台独具“胶州风味”的茂腔戏。

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国家一级导演杨琨认为,这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戏剧,故事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纠葛,老百姓可以容易地感受到。“观众坐在剧场里就像是听着街坊老汉唠家常,看着邻居大婶诉委屈…… 不由自主的便进入了剧中的情景,和舞台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点评道:“本剧接地气、扬正气、有喜气,这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风格模式。”

据悉,《秧歌乡的故事》自2016年5月5日首演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演出40余场,全部为公益性演出,观众人数每场均在千人以上。

相关链接

茂腔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茂腔以女声见长,唱腔哀婉悲切,长于抒情,具有质补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受广大妇女喜爱,被形象地称为“拴老婆橛子”。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锈花针扎在指头上。”其传统剧目,以“四大京”、“八大记”最为流行。

《秧歌乡的故事》由文化部“文华奖”剧作奖获得者商中有(笔名小上)编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彩彩导演,中国戏剧文化奖音乐金奖获得者高鼎铸作曲,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获得者刘鹏舞美设计。该戏在舞蹈设计上运用了很多胶州秧歌的因素,充分展示了胶州秧歌“男刚女柔”、“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特点,把茂腔和秧歌两种艺术形式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不可复制的地域特征和全新的艺术形式。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青岛市茂腔剧团,现有演职人员106人。近年来,该中心创作了许多茂腔、胶州秧歌优秀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胶州秧歌》荣获省首届文博会优秀表演奖、2007年CCTV第四届全国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豪情鞭鼓俏秧歌》荣获2013年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现代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成功申报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度圆满结项。

胶州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个。五千多年前,胶州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了灿烂的三里河文明。近年来,胶州市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秧歌节,高水平承办了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 为宝龙大沽河流域历史文化街区申请了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补助 800万元,原创绘本《智慧小子崔吾卢》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重点项目荣获“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先后荣获 “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剪纸之乡”等称号。

(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