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七旬老农写下80万字“当代德经”

来源:新华网 
2017-07-06 14:29:00
分享

在山东鲁中的淄博市淄川区,一位70岁的老农民,用10年时间,于去年完成了一部80万字的五言体“鸿篇巨著”,出版的三卷五字经书,被誉为“当代德经”。

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部为五言句,三部同韵,一韵到底。其上卷解读《孝经》《道德经》《三字经》等各种传统经典;中卷以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文化为主,并与现当代文化相融合,警劝世人、教化人间;下卷则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

三卷书共900余页、80多万字,句句饱含德育哲理的不间断押韵。整齐划一的五言句,能一韵到底,令人赞叹。很难想象,这样的鸿篇巨制,出自鲁中地区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70岁农民之手,他就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翟家崖村的孙福涛。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储藏室,门窄无窗,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这便是孙福涛的“书房”。冬天无暖冻得浑身直打哆嗦,夏天闷热难挡蚊虫叮咬,仅靠一把电扇勉强支撑。而正是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孙福涛老人夜以继日,捧出了这部10万句、80万言的《五字经》。

出生于1946年的孙福涛,自幼家境贫穷生活艰难。但寒门出贵子,他自小学至初中品学兼优,并写得一手好字,被老师夸奖为写家。只因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1964年初中毕业后,他被迫回家务农,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物质生活相对贫困,但我一直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孙福涛说,无论是在干农活,还是在外出的间隙,我都坚持写作哲理短诗,记录所感所思,也为日后写作《五字经》奠定了基础。

50年间,孙福涛做的笔记、摘录有十几麻袋之多,一张碎纸片也变成了他的记录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自费参加了山东师范大学自修大学汉语言专业函授、人民文学创作函授、鲁迅文学院创作函授等,如饥似渴地品读学习资料,系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多年来,他在各种辞典、书籍中发表作品数百篇,其中,《在农民的风景里》获得《文艺报》笔会三等奖。

涓涓细流汇聚,总要找到倾泻而下的出口。2006年,有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素养为基础,孙福涛开始着手《五字经》的创作。“我借鉴前人圣贤的智慧,并结合自己多年学习的感悟,用押韵的五言句涵盖人生百态,弘扬道德文化,可以说是借别人的金砖来建自己的大厦。”孙福涛说。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孙福涛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不参加各种场合,以顽强的毅力拒绝各种诱惑,把少数人的冷嘲热讽置之度外。“家人的不理解让我感觉压力很大,但我依然顶住压力,为了完成我心中的的梦想,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精神财富,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孙福涛介绍说,他常常凌晨1点至3点产生灵感,精神兴奋,难以入眠。他们家百十平米的房子住了7口人,条件有限,为了不因频繁开灯影响家人休息,他在无光下摸索着找到枕边纸笔,然后在黑暗中凭感觉在纸上写写画画,力求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之光。在这其中,串行、重行是避免不了的,白天有空的时候再从重叠难辨的潦草字迹中一点点整理,直至完成书稿。

《五字经》从知识层面,堪称一部百科全书;从思想层面,可谓一部当代“德经”;从艺术技巧上,上中下三部同韵,实在难能可贵。《五字经》一经出版,便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10年来,"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的念头一直在催促着孙福涛,他把宝贵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五字经》的创作上,从不觉得苦和累。80万字的书稿中,单注解就有7346条、30万字,注释亦做正文读。孙福涛不会使用电脑,一字一句全靠手写。文中涉及古今中外之智慧精华,他一点点给出注解,为后人研究传统文化提供翔实的资料。

“现代社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人们都在忙忙碌碌中追求物质财富,荒废了精神世界,我要用我的专长涤清人们思想里的杂质。”孙福涛说。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老人给世人留下了一座丰盈的精神宝库。(完)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