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遗产如何摆脱粗放式保护?省政协委员有点子

作者:魏然 来源:新锐大众 
2017-05-12 15:23:00
分享

“加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是省政协年度协商内容之一,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和法律顾问,先后赴济南、淄博、潍坊和泰安调研,并于5月11日召开界别协商会。

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介绍,目前文物部门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还在起步阶段,根据2007-2011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省共有172处遗产列入工业遗产名单。 去年12月的调查统计发现,全省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的工业文化遗产共有217处,最多的是淄博、烟台,分别有46处和30处,20处以上的是枣庄、济宁、青岛,分别有24处、22处和20处,10处以上的有济南、德州、潍坊,这8个市的工业旅游点占全省的85.7%。从产权属性看,国有、集体所属200个,私人的17个;从类型上看,博物馆5个,办公场所、厂房、车间及建筑群52个,酒窖4个,古窑址28个,还有桥梁古道20个。保存完整的83处,严重损害的23个,部分损坏和残缺的82个;对外开放的131个,继续原来用途的43个,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26个。2012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荐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省工业文化遗产中,有国家保护单位9个、省级保护单位40个、市级保护单位47个、县级保护单位35个。

“调研发现,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中,主要改造模式是建设为创意产业园、旅游休闲园区或改建为主题博物馆等,大多还是粗放式保护再利用。”省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杜文彬说,我省工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沿海最早开埠的青岛、烟台、潍坊等市以及胶济铁路沿线的淄博、济南和津浦路(京沪线)沿线的德州、枣庄等市,以采掘业、铁路运输业和酿造、纺织、化工为主,小部分为制造业。作为辅助设施的建筑遗存成为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生产设备保存的较少。

我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厂房和设备、设施的接续利用,如山东耐材集团鲁耐窑业有限公司,建于100多年前的大型厂房依然为生产所用。二是建成主题博物馆或开辟历史展览区,如胶济铁路博物馆、济南铁路大厂厂史馆等。三是发展工业旅游和体验休闲区,如坊子煤矿已开发为展现其百年历史变迁的坊子炭矿遗址文化园,煤炭博物馆和井下体验区已对外开放。四是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如由济南皮鞋厂厂房改建的西街工坊创意文化产业园和由淄博瓷厂改建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等。五是工厂搬迁或停工,工业遗产处于闲置废弃状态。如肥城7450工厂已整体废弃,正在积极进行招商,计划将整个厂区打造成以养生休闲、影视制作文化产业等为主的综合园区。

“一些地方打着开发利用的旗号,在古遗址上建房子、古建筑里开饭店,偏离了保护宗旨、失去了建筑原本承载的意义。”省政协常委、省创新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录宝说,工业文化遗产就是当年工业文明程度的体现,应该摸清底数,尽快单独编写我省的工业文化遗产名录,统筹规划,避免一些遗产被过度商业开发,或因为城镇化推进被拆除。

省政协委员、大众日报特派记者陈中华自小在枣庄矿区长大,对于枣庄这个因煤而生因煤而衰的城市感情非常深。在他看来,这里有清末第一家机械化采煤企业中兴公司、有铁道游击队故事中屡次出现的枣庄火车站、洋行,有鲁南会战总攻命令发出地的枣庄煤矿办公楼等等,在中国民族近代工业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今却分属不同管辖单位,有的甚至面临拆迁命运。如果能加强等顶层设计、统筹保护开发利用,不仅对工业遗产保护,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仅要给自己看、现在看,更要变成数字产品,市场化运营,做成文化创意产业。”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卫国建议,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走功能化、平台化、数字化、融合化的路子。现在的开发利用比较单一,啤酒是啤酒,机车是机车,都是独立的没有联系,没有融合发展做成创意产业。“只有融合发展、产品化,才能有出路有利润,这方面日本的动漫产业做得很好,我们可以借鉴。”

委员们建议,相关部门应开展联合调查,摸清我省工业文化遗产底数,研究制定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加强法规保障,制定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地方法规;加强顶层设计,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据了解,省政协文史委已撰写了《关于我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将报送省委、省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以期推动工业文化遗产成为我省城市规划与现代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新亮点。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