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山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七次全体会议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委书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刘家义在会前批示中指出,精准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扶贫要“坚持分类指导,拿硬措施、实招数,精细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山东近年来以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坚持分类施策,下足“绣花功夫”,文化扶贫在育民、惠民、富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育民为先:文明乡风源于“带”
韩屯镇位于鲁西茌平县。以往,韩屯镇的乡村免不了出现邻里纠纷、儿女不孝等不和谐现象。但如今,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少。2014年,山东省内一群传统文化学者来到韩屯镇试办儒学讲堂,将儒家经典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讲授。积跬步以至千里,讲堂的成效出乎意料。韩屯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儒学讲堂使得农村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扶贫先扶志,树立文明乡风是解决物质贫困的前提。在前期试点基础上,2016年,山东省文化厅启动乡村儒学扶贫工程,并在当年向107个贫困村派送儒学宣讲团。儒学扶贫旨在弘扬赡老敬亲的传统美德,改善乡风民俗,营造和谐农村、和谐社区。此举发挥了文化启智作用,实现了以扶志促扶贫,开阔了农民视野,激发了内生动力。
目前,山东以儒学提升贫困村居民道德素质的行动正在进行。各市、县的尼山书院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师资力量,定期派驻优秀讲师到本区域内贫困村的儒学讲堂现场授课,针对贫困村存在的实际问题,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同步直播省尼山书院的国学公开课内容,让基层群众不出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儒学普及。
惠民为要:精神脱贫下实功
精准扶贫,发挥行业部门优势非常关键。推动文化扶贫过程中,山东文化部门对系统内资源统筹谋划,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对贫困村给予倾斜,送戏下乡、文化设施建管用等举措颇受好评。
今年农历正月十四,山东省吕剧院来到宁津县相衙镇京城张村,带来一场原汁原味的高水平吕剧演出,演员们悠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让当地民众不时鼓掌叫好。
原来,相衙镇有较好的吕剧观众基础,民众对传统剧目《姊妹易嫁》《墙头记》等耳熟能详。省里派驻京城张村的第一书记方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萌生了为村民“请一台大戏”的想法。“让我没想到的是,跟省吕剧院简单说了情况后,他们立即答应下来。”方兴说。
“省级院团不能演遍全省每个村,但对贫困村的演出我们会尽力完成。”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说,每场进贫困村的演出剧院都会精心安排,并要求演员拿出最高水准认真对待。
山东省文化厅2016年印发的《“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方案》指出,今后山东省直文艺院团面向贫困村送戏场次不低于当年公益总场次的60%。山东每年将组织全省国有文艺院团及庄户剧团、民营剧团,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贫困村的送戏下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同时在贫困村中培育扶持一批庄户剧团,实现文艺演出常态化。
近年来,山东优先为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购置所需书橱、乐器、演出服、道具、电脑等设备。山东在2015年补助608个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村基础上,2016年争取彩票公益金9350万元,对1870个贫困村每村补助5万元,用于购买相关文化设备。
富民为本:传统工艺变金银
在文登某食品公司上班的林荣涛,近几年变得特别忙。这位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除了平时在公司授徒、研发产品外,还经常去各地参加展会,展销公司制作的食品。胶东花饽饽是山东半岛地区的传统面点美食,其制作技艺已有300多年历史。“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花饽饽保留了传统形制,但被赋予了新的意蕴。”林荣涛说,订单每年都在增加,一些赋闲在家的老艺人也被聘入公司,有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在山东,多个地方的民俗艺人凭借妙手生花的本领,受益于政府在政策等方面的优惠,逐步走上致富路。临沂市临沭县依托柳编技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杞柳种植、编织、销售从业人员达10万以上,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州市大力发展黑陶产业,安排下岗女工、残疾人等参加技艺培训,为民众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滨州市布老虎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清华自行设计开发非遗衍生品,将订单分派给600多户农户,周边村民可以通过“针线活”每月多收入两三千元……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介绍,山东正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鼓励非遗生产性企业扩大规模。山东计划在2018年底前,培育壮大100家规模以上非遗生产性企业,吸纳贫困村的人口就业;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联合互联网知名企业,培育发展一至两家非遗衍生品电商,拉动贫困村农民就业增收。山东今后还将借助中国非遗博览会、文化遗产日等,优先推动贫困村非遗项目展览展示;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培训1万名非遗传承人,优先将贫困村中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纳入培训。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