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济南如何摁重启键 缺立法配套是"硬伤"

来源:济南日报
2017-04-24 09:25:57
分享

多番尝试收效甚微垃圾分类由“鼓励”变“强制”

近年来,生活垃圾分类不断在各城市反复尝试,由于居民意识不强、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投入不足、缺乏强制机制等各种原因,大多数收效甚微。

济南近年来也多次尝试。2012年,历下区借鉴外地经验,推行四色分类法,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4类标准,每组垃圾箱设蓝、绿、黑、红4种颜色,确定36个单位率先试点推行垃圾分类,由于参与单位意愿不强,分类投放效果不好,工作进展缓慢。

随后,济南又开展以“减量化”为目标的垃圾分类工作。2015年济南餐厨垃圾处理厂运行,市城管局与600余家单位签订协议书,统一收集餐厨垃圾,生物发电。2015年底,又陆续在全市设置520个废旧衣物回收专用箱,目前平均每天收集废旧衣物2吨。

“可以说,目前全市仍然是处于一种零散的、缺乏系统的垃圾分类,除了缺乏顶层设计外,各种配套设施也没有跟上,因此进展缓慢。”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次国家已将鼓励垃圾分类变为强制分类,相应机制和配套必须启动。”

根据《方案》规定,试点城市公共机构,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相关企业,包括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必须参与垃圾强制分类。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

分享

推荐